據文獻統計,腦血管疾病后的一系列變化,使腦血管病的精神障礙發病率增加,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統計調查結果顯示,腦血管病伴精神障礙的總發病率為50%,城市為73%,農村為26%。目前,關于腦卒中后精神障礙的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明確,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1、腦卒中的部位和范圍:
腦供血、供氧相對不足,代謝極為活躍的額葉、海馬等,與智力、情緒、記憶有關,如上述組織出現腦卒中,會產生相應精神障礙。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基底核區、額葉、顳葉、頂葉部位的卒中與癡呆發生有關;顳葉、額葉卒中會出現人格障礙;邊緣葉與情感障礙有關。
2、應急事件:
由于軀體受到殘廢的挫折,會使患者心理受到極大的打擊,產生抑郁、躁狂等精神障礙。
3、腦卒中后局部腦組織供血不足:
缺血性腦卒中局部腦組織血液循環出現嚴重障礙,腦組織缺血、缺氧,繼而出現腦組織變性壞死,局部或者彌漫性腦萎縮造成腦細胞嚴重的營養障礙,從而出現神經功能失調而出現各種精神癥狀。出血性腦卒中,由于血腫形成,壓迫腦組織及供血動脈,引起腦組織、神經細胞水腫,變性、壞死等,從而造成神經細胞機能失調,產生精神障礙。
4、神經遞質改變:
有人認為可能是腦血管病變,損害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及其通路,使這兩種神經遞質合成低下,因為去甲腎上腺素 (NE)和5-羥色胺(5-HT)能神經元的胞體位于腦干,其軸突通過丘腦及基底節廣泛分布于額葉皮質,故上述部位腦損害可影響該區域NE和5-HT能神經通路,使NE和5-HT等神經遞質合成減少而導致抑郁等精神障礙。
特定腦區神經元損傷和丟失是抑郁行為的主要病理學基礎。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對腦卒中后精神障礙患者的腦代謝研究表明,右大腦半球卒中者 5-HT受體代償期代謝增高,而左大腦半球損害后無此變化,支持左大腦半球損害,特別是額部及基底節受累時更易發生精神障礙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