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繼發性的臨床分析。分析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臨床。卒中后繼發性癲癇是患者以往無癲癇發作病史,癲癇首次發作發生在腦血管病以后。其發生率文獻報道不一,從4.3%~42.8%不等,Katila等報道腦卒中后癲癇總發生率可達17%,一般認為在5%~15%,我中心的調查結果為9.34%,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腦卒中后繼發性癲癇臨床較常見,目前臨床按首次卒中后癲癇初次發作時間,將其分為早發性(2周內)和遲發性(2周后)兩種。
腦病治療調查腦卒中患者728例,全部患者經頭顱CT或MRI,或腰椎穿刺檢查,均符合腦血管病的分類及診斷標準,其中出現繼發性癲癇62例(8.52%),現分析如下。
病例情況
繼發性癲癇患者62例,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2歲,平均54歲。728例中腦梗死434例,出現36例(8.3%);腦出血 196例,出現20例(10.2%);蛛網膜下腔出血98例,出現6例(6.12%)。所有病例在首次急性腦卒中前均無癲癇發作病史。
發作時間
卒中后第1~7天出現24例,其中腦梗死14例,腦出血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4例;卒中后第8~14天出現25例,其中腦梗死13例,腦出血1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卒中后第15天以后出現13例,其中腦梗死9例,腦出血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
發作類型
以癲癇為首發癥狀8例,其中腦出血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大面積腦梗死2例。以癲癇為首發癥狀的8例患者均表現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余54例中表現單純部分發作23例,復雜部分發作13例,全身強直-陣攣發作14例,癲癇持續狀態2例,失神發作2例。
卒中部位與癲癇關系
位于腦葉40例(包括大面積腦梗死6例),顳葉9例、額葉16例、頂葉11例、枕葉4例。基底節11例,丘腦5例。6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按Fisher據CT檢查的出血量和部位提出的診斷標準分為:Ⅰ級2例,Ⅱ級2例,Ⅲ級1例,Ⅳ級1例。
卒中后繼發性癲癇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不同的腦血管病,早發性和遲發性其發病機制也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急性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早發性癲癇的發生可能與血腫或血液直接刺激皮層運動區、彌漫性血管痙攣、腦水腫致高顱壓、應激反應、神經元缺血缺氧、酸堿平衡紊亂等因素誘發癇性放電有關;梗死性卒中多因卒中早期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鈉泵衰竭,鈉離子內流使神經細胞膜的穩定性發生改變,以及腦水腫、顱內高壓、電解質紊亂等影響神經元的正常生理活動,誘發癇性放電而致癲癇發作。
卒中后遲發性癲癇發作的機制,目前認為,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卒中,由于卒中后病灶中心腦組織壞死、軟化,形成中風囊后機械性刺激,以及神經細胞變性,膠質細胞增生,瘢痕形成、萎縮、粘連、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的增生等,形成癲癇灶而致癲癇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