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簡介
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病因有多種,神經血管壓迫是其中的主要病因。針對其病因的治療是顯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
近20年來,由于血管壓迫所致三叉神經痛的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的承認,隨著顯微外科的技術廣泛開展,該手術已引起臨床神經外科醫生的極大興趣。
針對其病因的治療是微血管減壓手術。國外MRI已常規用于三叉神經痛術前診斷。國內以往對三叉神經痛患者通常行頭顱平片、CT和/或血管造影及MRI平掃檢查,然而正常的三叉神經很難在CT上顯示。血管造影不能顯示三叉神經,因此很難顯示三叉神經與毗鄰血管之間的關系。
這樣,微血管減壓手術是在假設的前提下設計,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術中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小腫瘤、動脈瘤、動靜脈畸形,還有可能沒有找到神經血管接觸。
術中未能對責任血管減壓相反造成一些副損傷也有報道。術前應用該磁共振特殊序列檢查則能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手術分為墊隔式MVD,圍套式MVD,是目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選的外科治療方法,具有保留三叉神經功能,較少遺留有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等優點。顯微操作精細、技術熟練是MVD術中減少并發癥的重要因素。
一) 適應癥
適合于所有藥物治療無效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尤其是年齡較輕的病人。
二) 禁忌癥
高齡及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損害不能耐受手術者。
三) 手術步驟
1. 麻醉
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
2. 體位
側臥位或側俯臥位。
3. 切口
患側枕下,乳突后2厘米作5—6厘米長的皮膚直切口。
4. 骨窗
作2.5--3厘米直徑的骨窗,上達橫竇,外側達乙狀竇。
5. “T”形切開硬膜
顯露顱后窩的外上部。
6. 剝離
用自動牽開器將小腦半球牽向下內方,撕開橋小腦角蛛網膜,逐步放出腦脊液。用顯微剝離子小心分離巖靜脈,顯露其前方的三叉神經,剪開貼附在神經根入橋腦處之蛛網膜。盡量不剪開內耳道、面、聽神經處之蛛網膜。
7.壓迫神經根
尋找壓迫神經根的血管,最多見的是小腦上動脈,其次是小腦前下動脈。多數為單支動脈壓迫,但多支動脈壓迫、靜脈壓迫也不少見。
發現動脈襻或異常血管走行壓迫神經根后,用顯微剝離子插入動脈與神經根間隙進行游離。
如有粘連可用顯微剪予以剪開,分離動脈與神經根后,在兩者之間用Teflon棉墊于兩者之間,并將少許Teflon棉撕成絮狀包繞血管一周,以防動脈與血管之間的Teflon棉滑脫后動脈再次壓迫神經根,對靜脈壓迫可予以電凝并切斷。
8. 縫合
縫合硬膜,逐層關顱。
四) 術中注意事項
1. 要認清面、聽神經及前上方的三叉神經。
2. 仔細尋找血管,不要遺漏多支血管的細小動脈壓迫,尤其是神經根的前緣部分。
3. 減壓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數量要恰當,勿使因減壓材料放置不當或放置過多對神經根構成新的壓迫。MVD強調把整個"敏感區"包繞并對減壓材料進行固定,更有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復發率。
五) 術后重點觀察事項
1、術后早期出血,術后4-6小時復查頭顱CT。
2、2-4天觀察腦脊漏、顱神經副損傷如聽力、面癱、后組顱神經功能。
3、5-7天觀察術后發熱、顱內感染、頭皮下積液。
3D-T0F-MRA對神經血管接觸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的病因診斷及手術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為手術提供詳細的局部神經血管解剖。
因此可以作為三叉神經痛的首選檢查方法。如輔助MRA更有利于把握椎基動脈及其分枝的走行。但其對磁共振成像系統要求較高,對圖像的采集和數據分析應結合神經外科專業醫生的經驗。
3D-T0F-SPGR序列圖像通過顯示神經和血管關系,可在術前判斷血管來源,為手術提供詳細的神經血管解剖,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探查時間,防止漏減壓責任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