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茬釣法是一種非常規釣法,新手想要熟練掌握,就需要多加實踐并及時總結經驗。一旦掌握了此釣法,大家就會覺得傳統釣也別有—番情趣。
2、定點浮釣。所謂”定點浮釣”,也是類似于戳茬釣的一種釣法,但這種方法主要適用于魚群浮頭且鯽魚密度較大的時候。定點浮釣時,釣者需要多布幾個呈扇形分布的窩點,再圍繞這幾個窩點施釣,這樣可以減少來回走動的噪音,也相對節省體力。
筆者在采用定點浮釣法施釣時,通常以竿長為半徑,在面前打3—5個窩子,將蚯蚓掛鉤蘸水之后,再蘸些蠶豆粉來定點施釣。蠶豆粉的比重很小,短時間內不會沉底,在四周有水草遮攔的窩點中也不會被風吹走。隨著時間的延長,部分蠶豆粉吸水后緩緩下沉,這種效果近似于臺釣中的立體霧化窩,附近的鯽魚看到霧化的餌科或聞到蠶豆腥香味就會很快進入窩中,當它們看到細、紅、活的蚯蚓時,則會胃口大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釣者量好在一個窩子里釣一兩分鐘就換窩,不宜在同一個窩中長時間守釣。另外,這種釣法要求蠶豆粉的量要大,以達到勤補窩的目的。如果釣者聽不到鯽魚的咂嘴聲了,說明魚層開始下移,此時可將浮標逐步上移,直到發現魚層所在的位置。
3、底釣。這里講的底釣,就是在水草中釣鯽魚的常規方法。釣水草與釣明水有很大的區別,同樣在水草區施釣,不同釣友的魚獲卻常有很大差別,說明釣草區是有很強的技術性的。下面,筆者就草區底釣鯽魚的相關問題為大家介紹一些自己的體會。
(1)提竿方式要正確。在明水區中魚之后,我們要養成“一頓,二提,三出水”的抬竿習慣,“一頓”就是用腕力向上做小幅度的、短促而有力的刺魚動作,為的是防止大幅度提竿拉豁魚嘴;“二提”是指將釣線繃緊防止脫鉤;“三出水”是指到了量后一步才決定是將魚”遛”出水還是”飛”出水。而在草區中魚時,由于水草區的特殊環境,我們抬竿時只能一氣呵成,直接把魚“飛”出水,防止魚兒在中鉤后鉆入草中逃脫。這一點與釣明水的抬竿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
(2)鉤組配置寧小勿大。由干水草有凈化水質的作用,所以,凡是有大面積水草的靜水水域,水位一般都輕淺,水質也比較清澈。另外,野外水體中魚兒的密度一般不會太高,在水質清澈透明的野外水域中施釣,我們要選用質量較高、線徑較細的釣線,以增強拉力和隱蔽性。
水草區域食源較廣,草區附近魚兒的饑餓程度相對較低,而且魚類都有“吃小不吃大”的覓食習慣,為了增強鉤餌的適口性,多置備幾副小鉤線組實為明智之舉。為了增加釣組的整體靈敏度,筆者一般將白雞毛梗剪成三小段作為浮標,每段長約1厘米。筆者的調釣方式是:空鉤半水調1粒,裝蚯蚓后釣1-2粒,但要根據當天的實際直魚情決定。
(3)要迎合魚類的覓食習慣。大部分野生魚類都喜愛吃鮮活的天然食物,我們如果投其所好,使用細、紅、活的蚯蚓或紅蟲作釣餌,就會有效刺激魚類的食欲,進而增加釣獲量。常有這樣的情況,用粗壯的死蚯蚓掛鉤施釣,窩中很長時間沒有動靜;當釣者換上細、紅、活的蚯蚓再下竿,不一會兒浮標就有了反應。這種情況恰恰印證了魚類有“吃活不吃死”的覓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