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主要從事兒科免疫性疾病和危重病診斷、治療和研究工作。長期從事兒內科臨床工作,擅長兒內科各種過敏風濕性疾病(過敏性紫癜、過敏性咳嗽、皮肌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血管炎、牛奶過敏、塵螨過敏等),兒童風濕危重病(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狼瘡危象等)的診斷和治療,嬰幼兒兒童反復感染(免疫缺陷型疾病等)的鑒別診治。
向 Ta 提問
中華醫學會免疫學組委員;亞太醫學生物免疫學會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病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風濕免疫醫師分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廣東省優生優育協會兒童過敏免疫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兒科學雜志第七屆編輯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第二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診斷專家組成員。
展開-
過敏性紫癜的病因
過敏性紫癜病因復雜,可能與感染、食物過敏、藥物過敏、其他因素有關,明確病因后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同時及時就醫,接受規范治療。 1.感染: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等。 細菌感染:如β-溶血性鏈球菌。 寄生蟲感染:如蛔蟲、鉤蟲等。 2.食物過敏: 某些食物:如魚、蝦、蟹、蛋、牛奶等。 食物添加劑:如防腐劑、調味劑等。 3.藥物過敏: 抗生素:如青霉素、頭孢菌素等。 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其他藥物:如磺胺類、阿托品等。 4.其他因素: 花粉、塵埃、蟲咬、寒冷刺激等。 疫苗接種。 惡性腫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 遺傳因素:過敏性紫癜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需要注意的是,過敏性紫癜的病因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過敏性紫癜患者,應盡可能明確病因,并避免接觸過敏原。同時,應及時就醫,接受規范的治療。
2025-05-08 12:18:15 -
風濕痛怎樣治
風濕痛的治療方法涵蓋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 一、藥物治療: 1.當疼痛癥狀較為嚴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服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布洛芬片等藥物來進行醫治。這類藥物能夠通過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合成,進而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緩解疼痛癥狀。 2.必要時可聯合運用抗風濕藥物,例如甲氨蝶呤片、環磷酰胺片等。 二、物理治療: 常用的方法包含熱敷、按摩、紅外線照射等,這些方式可以疏通局部經絡,加速氣血運行,從而減輕疼痛。 三、手術治療: 若通過上述方法治療效果不理想或者出現關節畸形,可在醫生指導下通過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以改善關節功能。 此外,除了上述治療外,還需配合規范的康復訓練,這樣才能促使病情更好地恢復。而部分出現心理障礙的患者還需給予心理治療。 總之,對于風濕痛患者,應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組合,以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2025-05-08 12:18:14 -
有系統性紅斑狼瘡傾向該如何確診
系統性紅斑狼瘡可通過臨床癥狀與相關檢查確診,包括臨床癥狀如皮疹、關節疼痛等,相關檢查有體格檢查、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抗核抗體譜檢查。 一、臨床癥狀 系統性紅斑狼瘡常見臨床癥狀有皮疹,多表現為面部蝶形紅斑等;關節疼痛,常累及多個關節;發熱。病情發展后還可能出現頭痛、便血、嘔吐,甚至呼吸困難、抽搐等嚴重癥狀。 二、相關檢查 1.體格檢查 可明確皮膚損害的類型、皮損分布部位、形狀及大小等情況,以此初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 2.血常規檢查 活動期時會出現白細胞降低、血小板降低、紅細胞降低現象。 3.尿常規檢查 若侵犯腎臟,會導致尿異型紅細胞及尿蛋白異常增多。 4.肝功能檢查 若侵犯肝臟,會使轉氨酶異常升高,膽紅素也明顯升高。 5.抗核抗體譜檢查 進行該檢查時可出現抗核抗體陽性。 綜上所述,通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這些臨床癥狀以及各項相關檢查,能夠對其進行較為準確的診斷。
2025-05-08 12:17:41 -
堿性水可以降尿酸,是真的嗎
堿性水可以降尿酸,是真的嗎? 假的。 目前并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表明堿性水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尿酸是一種嘌呤代謝產物,其水平的升高與多種疾病有關,如痛風、高尿酸血癥等。雖然一些研究表明,堿性水可能對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益處,但這些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且大多數研究都沒有直接評估堿性水對尿酸水平的影響。 要降低尿酸水平,需要采取綜合的措施,包括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控制體重、避免飲酒和高嘌呤食物等。此外,如果尿酸水平升高,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如利尿劑、降尿酸藥物等。 對于患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人群,應該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并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在選擇飲用水時,應該以安全、衛生為首要考慮,而不是過分迷信堿性水的功效。 總之,雖然堿性水可能對健康有一些益處,但它不能替代正規的醫療治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您對尿酸水平或其他健康問題有疑問,最好咨詢醫生或專業的醫療人員。
2025-05-08 12:17:03 -
尿酸偏高的原因都有哪些
尿酸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尿酸生成過多: 內源性嘌呤生成過多:嘌呤代謝紊亂,體內尿酸生成過多。 外源性嘌呤攝入過多:食用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 2.尿酸排泄減少: 腎臟排泄功能下降:腎小球濾過減少,腎小管重吸收增加,導致尿酸排泄減少。 藥物影響:某些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等,可影響尿酸排泄。 3.其他因素: 遺傳因素:某些基因突變或多態性可能導致尿酸代謝異常。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尿酸排泄功能逐漸下降。 性別:女性絕經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排泄減少,易發生尿酸偏高。 生活方式:肥胖、久坐不動、飲酒、吸煙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增加尿酸偏高的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尿酸偏高可能導致痛風、尿酸性腎病等疾病。對于尿酸偏高的患者,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同時,患者也應注意飲食健康,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適量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2025-05-08 12: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