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對兒童呼吸、消化性疾病診治有一定水平,擅長嬰幼兒過敏性胃腸病,營養性疾病,兒童喂養,胃十二指腸疾病、急慢性腹瀉病、幽門螺桿菌感染、對再發性腹痛、再發性嘔吐、胰腺炎、排便異常以及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等診治。
向 Ta 提問
1989年6月畢業于廣州醫學院醫療系,目前是廣東優生優育兒童營養與健康委員會主任委員。熱心社會公益工作,積極參與義診、兒科知識的講座,多方面為兒童服務。
展開-
頭一動就暈天旋地轉還惡心嘔吐
頭一動就暈天旋地轉還惡心嘔吐可能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或其他原因引起,如體位性低血壓、頸椎病、腦血管疾病等。具體病因需就醫進行詳細檢查后才能確定,而后采取相應治療措施。 1.可能是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當頭位或體位變動時,耳石會脫落并刺激半規管毛細胞,導致機體出現強烈性眩暈,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2.也可能是梅尼埃病。這種耳部疾病的病理改變主要是內耳膜迷路積水,其典型癥狀為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聽力下降、耳鳴和耳悶脹感。 3.還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體位性低血壓、頸椎病、腦血管疾病等也可能出現類似癥狀。 如果你出現頭一動就暈天旋地轉還惡心嘔吐的情況,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診斷,以確定病因并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025-05-06 14:52:05 -
5分鐘快速發燒到39度是怎么回事
五分鐘快速發燒到39度,臨床上通常要考慮大葉性肺炎的可能。大葉性肺炎以細菌感染居多,起病很急,會伴有高熱、畏寒現象,體溫能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同時還往往伴有咳嗽、咳膿痰或者患側胸痛等不適癥狀。其次,像急性支氣管炎等這類感染性疾病也會致使患者體溫在短時間內快速升高。 一、患者體溫升高后的應對措施: 1.需及時對癥使用退燒藥物來降低體溫,可以口服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 2.還需配合溫水擦浴等物理方法,促使體溫恢復正常。 二、患者還需明確發燒的原因并進行對癥治療: 1.如果是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就應使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總之,當出現五分鐘快速發燒到39度的情況時,要警惕可能是大葉性肺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要及時采取措施降低體溫并進行針對性治療。
2025-05-06 14:52:05 -
退燒藥和退燒栓能同時用嗎
退燒栓和退燒藥不能同時使用。它們都屬于非甾體類藥物,都有退燒、抗炎和鎮痛的作用,且一般退燒藥或者栓劑的使用間隔時間為4到6小時。 一、退燒栓: 1.又稱對乙酰氨基酚栓,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四肢酸痛等癥狀的治療。 2.副作用包括皮膚瘙癢、食欲不振、乏力等。 3.孕產婦、備孕者以及對阿司匹林過敏者應慎用;過敏者和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二、退燒藥: 1.一般應用布洛芬片或者混懸液,可用于普通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頭暈等癥狀。 2.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打瞌睡、皮膚瘙癢等。 3.支氣管哮喘、胃潰瘍、凝血功能障礙者慎用;過敏者和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總之,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建議患者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治,切不可盲目自行處理,以免延誤病情。
2025-05-06 14:52:05 -
蹲下起來后容易頭暈,全身無力
蹲下后站起來出現頭暈且渾身無力,這可能是由低血壓導致的,通常無需特殊治療。 一、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當蹲下去再站起來時,全身血液會因重力作用而留在下肢,猛地起身之后回心血量會減少,從而出現一過性腦供血不足,于是患者就會有頭暈和渾身無力的表現。對于這種狀況一般無需特別處理,只需多加觀察。 二、如果是糖尿病人有這樣的現象,那可能是低血糖引起的。所以糖尿病人要合理安排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且進餐之后不要馬上進行體力勞動。 三、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監測血壓變化,若出現低血壓等問題,一定要多進食有營養的食物,比如食用雞蛋、飲用牛奶等,以補充身體所需養分。 總之,蹲下站起后頭暈渾身無力可能有多種原因,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處理,同時要注意自身身體狀況的監測和保養。
2025-05-06 14:51:48 -
四肢無力頭暈是怎么回事
頭暈四肢無力的成因包括:身體過度疲勞、感冒發燒、貧血。 一、身體過度疲勞: 1.經常從事重體力活,會使身體承受較大負擔。 2.工作壓力較大時,若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狀態且休息不好,容易導致身體超出正常負荷。 3.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身體過度疲勞,進而出現頭暈以及四肢無力的表現。 二、感冒發燒: 1.若沒有做好保暖,身體易受涼。 2.受涼后可能會引起感冒發燒,此時除了頭暈,還會伴有頭疼、四肢無力、肌肉酸痛等癥狀。 三、貧血: 1.營養攝入不足或身體失血過多等原因都可能導致貧血。 2.貧血會造成血容量不足,從而引起頭暈以及四肢無力,還可能伴有面色蒼白等現象。 頭暈四肢無力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主要有身體過度疲勞、感冒發燒和貧血等,了解這些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該癥狀。
2025-05-06 14: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