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長:兒童呼吸疾病,擅長呼吸感染性疾病哮喘、肺功能等疾病的診治。
向 Ta 提問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呼吸科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感染協助組常委,中華醫學會兒科呼吸學組合理用藥協助組委員,廣東省呼吸科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哮喘協助組常委廣東省過敏免疫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學生物工程學會兒科分會委員。
展開-
喉支氣管炎發燒怎么辦
支氣管炎發燒需依據發燒程度進行退燒處理并配合消炎抗感染治療,可較快恢復。支氣管炎指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受病毒和細菌反復感染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兒童、年老體弱者、吸煙者多發,吸入粉塵、煙霧等刺激性物質易誘發。常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氣促、發熱、乏力、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癥狀。 一、發燒處理 1.體溫高于38.5度時,需及時遵醫囑口服布洛芬片退燒。 2.體溫在37至38度間屬低燒,可適當補充水分代謝體溫,根據患者精神狀態,也可遵醫囑服用小兒柴桂顆粒退熱。 二、消炎抗感染治療 1.可遵醫囑口服頭孢克圬片或阿奇霉素分散片。 治療同時,建議注意清淡飲食、規律作息、勞逸結合、多喝溫開水,以助疾病恢復。 總之,對于支氣管炎發燒患者,要做好退燒和消炎抗感染措施,并在生活各方面加以注意,這樣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2025-04-29 12:09:12 -
雙肺炎性病變是怎么回事
雙肺炎病變通常由細菌感染、理化因素、其他感染等引發,具體如下: 一、細菌感染 這是雙肺感染極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在雙肺感染中,細菌感染占比大約70%以上。感染的細菌類型多樣,像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還有厭氧菌以及需氧菌感染等,這些都可能致使雙肺出現感染狀況。不過一般來說,細菌感染引起的大多是急性感染。 二、理化因素 一些理化因素也會誘發肺部感染。比如胃酸吸入,或者人在醉酒后不慎吸入嘔吐物。還有人在吃東西時一邊吃一邊大笑,導致食物嗆入肺內,這也有可能引發肺部感染。 三、其他感染 通常情況下,雙肺感染還有可能因其他因素感染導致。其中,病毒性肺炎的發生就是病毒感染雙肺后引起的。還有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以及曲霉菌感染等同樣能造成雙肺感染。 總之,雙肺炎病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診斷。
2025-04-29 12:08:32 -
復方鋅布顆粒是退燒藥嗎
退燒藥一般指的是具有退熱作用的藥物。復方鋅布顆粒屬于退熱藥,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 一、復方鋅布顆粒的組成:這是一種復方制劑,其成分包含葡萄糖酸鋅、布洛芬、馬來酸氯苯那敏。 1.葡萄糖酸鋅:在其中發揮著一定作用。 2.布洛芬: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具有良好的解熱鎮痛效果。 3.馬來酸氯苯那敏:也有其特定功效。 二、復方鋅布顆粒的適用癥狀:可用于緩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發的多種癥狀,如發熱、頭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打噴嚏等。 三、用藥注意事項: 1.藥物具有一定刺激性,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指導合理用藥,以防刺激身體,對疾病恢復造成不良影響。 2.如果用藥后發熱癥狀未改善或出現其他不適,應及時停藥并前往醫院診治。 總之,復方鋅布顆粒雖有退熱等作用,但使用時要謹慎,遵循醫囑,以確保安全有效。
2025-04-29 12:07:56 -
怎樣才能最快速度發燒
最快速度發燒是危險行為,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不能提供相關建議。 最快速度發燒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不能提供任何關于如何最快速度發燒的建議或指導。 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或其他疾病的一種自然反應,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統被激活而導致體溫升高。雖然發燒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但它也是身體在努力抵抗疾病的一種方式。 如果你感到身體不適或有任何健康問題,應該盡快尋求醫療幫助。醫生可以根據你的癥狀和情況進行診斷,并提供適當的治療建議。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等,有助于提高身體免疫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總之,發燒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不應該被視為一種快速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或疑慮,最好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
2025-04-29 12:07:16 -
發燒39度是新型冠狀病毒嗎
發燒39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可能是其他疾病,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特殊人群應尤其注意。 發燒39度不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還可能是其他疾病。以下是一些可能導致發燒39度的原因: 感染:如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均可引起發熱,以病毒和細菌感染最為常見。 非感染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等,也可導致發熱。 藥物反應:某些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導致發熱。 其他:如中暑、輸液反應等。 如果出現發燒39度,建議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C反應蛋白、胸部CT等,以明確病因,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對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兒童、孕婦、有基礎疾病的人群等,發燒39度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應及時就醫,以便進行適當的治療。同時,在就醫過程中,應注意個人防護,避免交叉感染。
2025-04-29 12: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