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生導師。1984年畢業于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兒科腎臟病專業,獲碩士學位。1997.3-1998.3獲世川醫學獎學金赴日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進修小兒腎臟病專業,獲結業證書。2003.6-12赴韓國漢城國立醫學院小兒科進修小兒腎臟病專業,獲國際小兒腎臟病協會(IPNA)資格證書。亦曾參與衛生部支援西部大開發,扶貧支醫到青海的下鄉支援工作。現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小兒腎臟病、普通兒內科。從業至今,一直致力于兒科及兒科腎臟病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已在國內外發表相關專業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參與撰寫、翻譯兒科及小兒腎臟病專業書籍四部。并且參與了國家及衛生部、北京市及本院等一系列的科研題目。所參與的國家自然科研基金項目曾獲國家科研嘉獎。參與的臨床科研課題已經在臨床得到初步應用。帶領學生教學期間曾兩次獲得本院優秀教師獎。目前已經培養畢業數名碩士研究生。現為中華醫學會、中華小兒腎臟病協會會員。
展開-
兩個多月寶寶睡眠時間是多少
兩個月大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在16-18小時左右,會因個體差異和多種因素而有所不同。 兩個月大的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在16-18小時左右。 這個階段的寶寶睡眠時間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一些寶寶可能會比較愛睡覺,而另一些寶寶則可能睡眠時間較短。但總體來說,寶寶的睡眠時間仍然相對較長,這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和大腦還在發育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睡眠來促進生長和發育。 寶寶的睡眠需求也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環境等。在寶寶出生后的前幾個月,家長應該盡量為寶寶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同時,也應該注意寶寶的睡眠質量,避免過度疲勞或睡眠不足對寶寶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2025-04-24 11:44:42 -
嬰兒尿的少怎么回事
寶寶尿少的常見原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通常與飲水過少有關,病理性因素常見的有發熱、急性腎炎等。 一、生理性因素 如果寶寶平時的飲水量過少,或者所處周圍環境溫度過高導致出汗較多,就會使尿液生成量減少,進而呈現出寶寶尿少的情況。 二、病理性因素 1.發熱:當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時,炎癥刺激中樞神經會導致體溫升高從而引起發熱,由于體內水分丟失過多,所以會出現寶寶尿少的現象。 2.急性腎炎:若寶寶患有急性腎炎,因炎癥刺激會使腎臟功能受損,進而導致濾出的尿液減少,也就表現為寶寶尿少了。 總之,寶寶尿少可能是生理性原因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要注意觀察和區分,以便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
2025-04-24 11:43:56 -
寶寶咳嗽能吃餅干嗎
寶寶咳嗽時可吃餅干,但需注意選擇低糖、低鹽、無添加劑的餅干,適量食用,搭配清淡食物,同時確保攝入足夠水分。 1.選擇合適的餅干 盡量選擇低糖、低鹽、無添加劑的餅干,避免選擇過于油膩或刺激性的餅干。 2.控制食用量 寶寶咳嗽時,消化系統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應適量食用餅干,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3.搭配其他食物 可以將餅干與一些清淡的食物搭配食用,如蔬菜、水果、粥等,以增加營養攝入。 4.注意水分攝入 寶寶咳嗽時,身體會流失大量水分,因此應確保寶寶攝入足夠的水分,以保持身體水分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餅干并不能治療寶寶的咳嗽,如果寶寶咳嗽癥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病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
2025-04-24 11:43:31 -
脊灰和百白破一起打是什么原因
脊灰和百白破疫苗可以一起接種,以下是一些原因: 1.減少接種次數 脊灰和百白破疫苗一起接種可以減少接種次數,從而減輕兒童和家長的負擔。 2.提高接種效率 同時接種兩種疫苗可以提高接種效率,減少因多次接種帶來的不便和風險。 3.減少不良反應 兩種疫苗同時接種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同時接種還可能會增強免疫反應。 4.保護效果好 脊灰和百白破疫苗都是預防嚴重疾病的重要疫苗,同時接種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種脊灰和百白破疫苗時,家長應該遵循醫生的建議,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劑量進行接種。同時,家長也應該注意觀察兒童的身體反應,如果出現不適癥狀,應該及時就醫。
2025-04-24 11:43:04 -
嬰兒鼻子不通氣小竅門
如果你的寶寶出現鼻子不通氣的情況,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1.使用加濕器 增加空氣濕度可以緩解寶寶的鼻塞。 2.使用生理鹽水滴鼻劑 可以軟化和清除鼻腔分泌物,緩解鼻塞。 3.改變體位 有時候改變寶寶的體位可以緩解鼻塞。 4.使用吸鼻器 可以吸出鼻腔分泌物,但要注意使用方法,避免傷害寶寶的鼻腔。 5.熱敷鼻子 用溫熱的濕毛巾輕輕敷在寶寶的鼻子上,有助于緩解鼻塞。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的鼻子不通氣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其他癥狀,如咳嗽、發熱等,應及時就醫。同時,對于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建議使用藥物治療鼻塞。 如果寶寶出現呼吸困難、皮膚發紫等緊急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急救電話。
2025-04-24 1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