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身體經絡必知點
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艾灸對女性的好處,我們也為大家介紹了對應的艾灸穴位,下面我們再為大家介紹人體經絡的關系,了解這些內容,大家能夠更加了解人體,為艾灸治療提供更多的幫助哦!
《靈樞·經脈篇》記載:“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概念、經絡系統的構成、循經分布規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臟腑形體官竅、氣血津液之間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它一直在中醫臨床實踐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即經脈和絡脈,是人體內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傳遞信息的通路。
二、經絡的組成
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附屬于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五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浮絡、孫絡等。
三、經絡的作用
(一)聯系內外,網絡全身
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竅、皮肉脈筋骨等組織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有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是機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運行氣血,協調陰陽
經絡可傳注氣血,通達全身,以濡養臟腑器官,抗御外邪,保衛機體,從而維持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
(三)抗病御邪,反映病癥
經絡內聯臟腑,外絡支節,網羅周身,當人體整齊充足時,經脈之氣就能首當其沖,奮起抵御外邪的入侵;而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經絡便會成為疾病的傳入通路。
(四)傳導感應,調節虛實
經絡系統對于針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覺傳遞和通導作用,針刺中“得氣”現象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的表現。
四、十二經脈的命名
十二經脈的命名,是以經脈所屬的臟腑和循行部位的上下內外,結合陰陽理論而命名的。凡與臟相連屬,循行在肢體內側的經脈叫做陰經,凡與腑相連屬,循經在肢體外側的經脈叫做陽經。在上肢和下肢的經脈的分布情況與五臟的位置有關,手經行于上肢,足經行于下肢。
五、十二經脈的分布
十二經脈縱觀全身,在人體頭面、軀干及四肢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在頭面部,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太陽經行于面額、頭頂及頭項部;少陽經行于頭側部。在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手三陰經均在腋下走出;足三陽經為陽明經行于前(胸部、腹),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側面;足三陰經行于腹部。在四肢部,陰經行于四肢的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內側的三條陰經,分別是太陰經在前,厥陰經居中、少陰經在后。但下肢內踝上8寸以下例外,是厥陰經在前、太陰經居中、少陰經仍在后。外側的三條陽經,分別是陽明經在前、少陽經居中、太陽經在后。
六、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十二經絡的表里關系,不僅使互為表里的兩條經脈加強了聯系,而且互為絡屬的臟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在治療上,兩條表里絡屬經絡上的腧穴可以交叉使用,療效互補。
七、十二經脈的主次流動
十二經脈分布于人體內外各部分,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即經脈在中焦受氣后,上注于肺,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通過手足陰陽經的鏈接而逐經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復注于手太陰肺經,由此構成一個首尾相貫、環流不息的傳注系統。
結語:上文為大家介紹了女性朋友艾灸的好處以及艾灸治療保健相對應的穴位,相信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都能了解了吧!艾灸也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同時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