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艾灸養生保健,中醫艾灸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在古代,醫者們經過反復驗證,終確定了艾草治療疾病的效果佳,開始廣泛使用。隨著中醫的發展,現代艾灸的應用也更加廣泛,能防治的疾病也更多了。
艾灸作為簡單有效的治病方法,解決了現實生活中許多醫生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們必須要傳承下去了。
1.《醫學入門》講“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2.《黃帝內經》“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黃帝內經》對于灸法的治療范圍和原則有著明確的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具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3.《黃帝內經》記有:“大風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
5.名醫孫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著膚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語說:“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
8.《名醫別錄》載“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
9.《扁鵲心書》中說:“人之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能溫,下元虛背,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則心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矣。”
10.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針須師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晉隋時代陳延之)
12.古語云:“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
13.《針灸資生經》說:“若要安,丹田(關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稱為“長壽穴”。(唐代孫思邈)
15.《針灸易學》甚至強調:“灸瘡必發,去病如把抓。”
16.宋《備急灸法》:“倉促救人者,唯灼艾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