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
雄踞岳陽市西門城頭的岳陽樓,建筑精巧雄偉,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瑰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主樓3層,呈長方形,寬17.24米,深14.45米,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二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樓頂的形狀酷似一頂將軍頭盔,既雄偉又不同于一般。傳說中,這里曾是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魯肅檢閱大軍的地方。
岳陽樓是一座建筑風格很獨特的建筑物。具體是什么時候建造的現在存在很大的爭議,岳陽樓的建造沒有用一根鐵釘和一道橫梁,這都不符合建筑的邏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岳陽樓一共3層,高度為15米。
岳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文學家范仲淹(989-1052年)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岳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岳陽樓。滕子京是很有才學的人,在樓落成之時,憑欄遠眺,不禁詩興大發,寫了一首詞“湖水連天,天連水,秋來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帝子有靈能鼓瑟,凄然依舊傷情。微聞蘭芷動芳馨,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59個字寫景抒情,很有氣勢。但是范仲淹應滕子京之請,為岳陽樓作記,寫得就更好。共360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文中許多警句已成為后人處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人所傳誦。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于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進行維修,1983年又進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岳陽樓所處的位置極好。它屹立于岳陽古城之上,背*岳陽城,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云影波光,氣象萬千。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為中國規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公元前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工程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嘉峪關
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 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現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