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強迫性儀式動作
患者總是做一些具有象征性福禍兇吉的固定動作,試圖以此來減輕或防止強迫觀念所引起的焦慮不安,如以手拍胸部,以示可逢兇化吉等。
④強迫計數
患者見到某些具體對象(如電桿、臺階、汽車、牌照等)時,不可克制地計數,如不計數,患者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強迫癥狀有時嚴重,有時減輕。當患者心情欠佳、傍晚、疲勞或體弱多病時較為嚴重。女性患者在月經期間,強迫癥狀可加重。而在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學習緊張時,強迫癥狀可減輕。
通常病人深感焦慮,主觀上力圖和強迫思維、動作對抗,結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慮、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點,從而容易對日常生活事件發生強迫性質的心理反應。
1.強迫想法和焦慮有關。
2.強迫行為(外顯的或隱匿的)是隨意行為,旨在減輕焦慮和不適。但焦慮減輕導致強迫被強化。
3.為了防止發生強迫想法和焦慮,癥人常有回避行為,但回避行為阻止了對焦慮想法和暴露。根據上述心理模型。治療策略應當是促進癥人對恐懼刺激的暴露,同時又鼓勵他們會議上暴露的儀式和認知回避而不易發現,這就需要醫生進行全面細致的檢驗和評估。
過去大多數人認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些年來發現遺傳因素比較明顯。
(1)遺傳
家系調查發現,患者的父母中有約5%~7%的人患有強迫癥,遠遠較普通人群高。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遺傳的影響,而人格特征又在強迫癥的發病中起一定作用,故也提示強迫癥與遺傳有關。在臨床上也觀察到,約2/3的強迫癥患者在病前即存在有強迫性人格。強迫性人格的特征是,膽小怕事,謹小慎微,優柔寡斷,嚴肅古板,辦事井井有條,力求一絲不茍,注重細節,酷愛清潔。
(2)心理社會因素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強迫癥是強迫性人格的進一步發展。行為學家則認為,強迫癥的產生是由于刺激——反應出現過多重復導致焦慮,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導致異常習慣的形成,病理性認識和反射的建立,使沖動、思維和行動拘泥于固定的行為學習模式。
在處于發育期的青少年,生理發育迅速,在與競爭激烈的社會交往中出現的不適應現象,可引起強迫癥狀的產生。工作緊張,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盡人意等可使患者長期緊張不安,后誘發強迫癥的出現,癥狀的內容與患者面臨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內容有一定的聯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擊等也使患者焦慮不安、緊張、恐懼,誘發強迫癥的產生,癥狀的表現形式與精神創傷有直接的聯系。
(3)生化
有人認為強迫癥患者5-HT能神經系統活動減弱導致強迫癥產生,用增多5-HT生化遞質的藥物可治療強迫癥。
人的個性特與強迫癥的產生有一定關系。有許多學者報告,約有1/3~1/2的強迫癥患者的病前個性屬強迫型。有人將強迫型人格分成兩種類型:①多疑慮,缺乏決斷力,遇事猶豫不決,類似輕微的強迫癥。②固執、倔強、易激動、脾氣壞,缺乏決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