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是中華眾多武術中的一種,是一種較為“暴力”的武術。在學習散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急功進切。那么散打在訓練過程中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呢?我們怎么能夠才能安全的練習散打呢?練習散打又有什么好處呢?
解讀武術散打教學與訓練中的安全問題
為了把中國武術向世界推進,我國也積極地把武術推薦給奧運會主委會,而現在也正是散打發展的黃金時期。散打學校以及散打的培訓機構擔負著培養散打精英的使命。對武術散打的傳播有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安全問題,卻一直困擾著學校與教練。
高傷害率、高淘汰率阻礙散打運動的發展。教學訓練事故始終是院、隊領導十分關心的重大問題,由于擔心出人身事故,教師不愿安排打實戰,學生怕打實戰,而不經過“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的教學訓練,就培養不出高素質散打專業大學生或尖子運動員,教學與訓練就沒有效果。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安全問題是高校武術專業散打專項教學中的難點,這個必須解決的障礙明顯地擋在教學與訓練面前。
通過教師與學生在散打教學訓練中的實踐,對散打教學訓練中人身傷害事故原因、指導思想、安全第一原則、散打技術體系等研究,改進教學環節、訓練方法,達到預防專項運動傷害事故,提高教學訓練水平的目標。
一、 武術散打教學訓練的界限與定位
1、散打是以競技方式和武術中徒手技擊的訓練方法為主的一門中華武術。散打是拳術的一種表現方式。于很多拳術流派的競賽和訓練來說,散打都是十分適應的。同時散打在按照世界各種技擊項目的規則下,也可以登上舞臺競技。
雙方遵照規則非程式化地散用踢、打、摔(拿)各類技法,多元動作結構、變異組合,按照規定的場地、時間、條件進行徒手競技練習或競賽,是雙方智力、體力、技術、技巧和心理素質的綜合較量;能夠鍛煉人的各種感知覺、反應能力,提高身體靈敏、速度、力量、柔韌等素質。
在拳術技法因對手變化而變化的隨機運用結果中,比出雙方技擊綜合水平。散打又稱散手,古代稱“手搏”、“弁”等,近代有“打手、散手”之稱。由于徒手較技的運動形式在平臺上進行,又稱為打擂臺。
散打是拳術高一級的運動形式,具有高度的攻防實戰性和對抗性。現代武術散打競賽的性質是體育性友誼競賽,是不傷人而戰勝對方技藝的展現,屬于技能主導類同場較技對抗項目的比賽。
2、武術剛創始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抵御外敵,損耗對手的戰斗能力,甚至是弄傷弄殘對手。在一些暴力沖突中以及戰斗中,武術可以被無節制的運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對于生死格斗來說唯一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
武術已經歷史性地進入體育運動,體育性技擊以互不傷害為前提。
在今天的訓練場、競賽場上,如果讓雙方各自立下生死文書再行較量,性命相搏,就是愚蠢的殺人或自殺行為,既為人類文明與法律所不容,也為雙方利益所不容,違背了習武的宗旨。武術散打教學訓練與競賽實戰的性質和意義,與生死格斗的性質根本不同。
3、武術散打教學訓練與競賽要講文明、講武德,陶冶情操,健身自衛,交流切磋以取長補短、相互提高技術為目的,較技獲勝追求的是技藝的展示,體育精神的弘揚。
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必須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只有不受傷才能保持訓練,只有有計劃、有步驟、循序漸進的訓練不中斷,學生或運動員才可以盡其所能提高技術水平。這是教學訓練自然規律的界限,那種認為“散打必然出傷害事故”的看法是對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定位認識不準所致,混淆了兩類不同的性質。
二、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安全問題原因
1、武術散打教學訓練運動損傷一般原因:從武術散打教學訓練實踐中可以歸納出,訓練手段不科學、方法不合理;缺乏基本功的訓練;思想不重視;訓練設施器材不符合訓練要求,缺乏保護幫助;人體生理狀態不佳;身體活動不充分等,是導致運動損傷的一般原因。
2、武術散打教學訓練人身事故發生的基本原因:武術散打是由兩方面構成的:從外看表現為技術動作,也就是常說的招法;從內感覺,其核心是勁力。武術散打中人與人的較技可以看做是人體之間勁力的相互作用,運用勁力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勁力是造成交手效果的基本原因,人身事故突出表現在硬碰硬的打法方面。互以對手身體為攻擊目標,是散打運動項目不同于其它運動項目運動損傷原因的特殊點、基本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