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為大家介紹了中醫(yī)刮痧的5個注意事項,這里還要提醒大家,刮痧后不要吹風扇,避免邪風入體。
雖然刮痧好處多,可這些人不能用
1、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否則會引起流產(chǎn)。
2、凡體表有癤腫、破潰、瘡癰、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塊處禁止刮痧,否則會導致創(chuàng)口的感染和擴散。
3、急性扭傷、創(chuàng)傷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為刮痧會加重傷口處的出血。
4、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因為刮痧會使人皮下充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這會增加心肺、肝腎的負擔,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5、接觸性皮膚病傳染者忌用刮痧,因為這會將疾病傳染給他人。
6、過度饑飽、過度疲勞、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積刮痧,否則會引起虛脫。
夏季中醫(yī)刮痧是好是壞
近幾年隨著中醫(yī)的復蘇,刮痧也逐漸成為時下流行的養(yǎng)生方法之一。一塊看似不起眼的牛角板或砭石,是怎么起到活血脈、去瘀血、扶正陽氣的作用呢?采取不同的刮痧手法,能治好哪些疾病?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刮痧?下面我們有請中醫(yī)界的人士為您解讀相關的知識:
什么是刮痧?
日常生活中,刮痧成為十分普遍的養(yǎng)生方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刮痧?所謂刮痧法,是指應用邊緣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金屬針具、瓷匙、古錢幣、硬幣、玉石片或頭發(fā)、苧麻等,蘸上食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體病變部位皮膚上,反復進行刮、擠、揪、捏等物理刺激,造成皮膚表面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刮痧通過刺激體表皮膚及經(jīng)絡,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節(jié)陰陽、活血化瘀、清熱消腫、軟堅散結等功效的治療方法,民間流傳廣泛,我國南方地區(qū)更為廣泛應用。刮痧過程中出現(xiàn)的淤血點、淤血斑或點狀出血稱之為“出痧”。
刮痧療法的起源
刮痧由推拿手法變化而來。《保赤推拿法》記載:“刮者,醫(yī)指挨兒皮膚,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時期,有較多的刮痧法記載,稱之為“夏法”。清代,有關刮痧的描述更為詳細。郭志邃《痧脹玉衡》記載:“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 ”此外,《串雅外編》、《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等醫(yī)籍中也有記載。
刮痧法分為哪幾種
1、刮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