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與浸浴效果相若,但就簡單方便得多。人體共有12條經絡,手腳各六條,分別是足三陰、足三陽、手三陰及手三陽,并互相連接;而中醫認為火熱會向上升,透過溫暖腳部,便能帶動氣血運行,經過連接的經絡,從而溫暖全身。而腳上的足三陰分別與肝、脾和腎有關,而足三陽則與膽、膀胱和胃有關,故加強腳部氣血循環,對各臟腑有保健功效,同時還能減少沉淀于腳底的毒素。
還有就是用熱水來燙腳底的涌泉穴,它能改善很多種疾病。同中藥配合制成足浴藥幫助藥力滲透,氣活血和消腫散瘀,收強身防病之效。
當歸干姜浴
暖身袪寒
受到寒氣影響,寒底人士或氣血循環較差的人士怕冷的情況更為嚴重。除了進食溫熱補品如羊肉、鹿茸等補身外,不妨以一些溫熱活血的中藥來浸足浴,例如干姜、附子和吳茱萸均是溫藥,具有散寒止痛和溫經通脈的功效,有助打通經脈,并幫助袪散寒氣,令身體溫熱。若能加強氣血循環,效果就相得益彰,可加入行氣活血的中藥如當歸和黨參等,令氣血暢順運行全身。
材料
干姜1兩、附子1兩、黨參1兩 、當歸1兩、吳茱萸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并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
行氣活血,暖身袪寒。
荊芥防風浴
預防外感
天氣轉冷,稍一不慎,身體便容易受病邪,特別是風寒感冒更為普遍。想預防應不時用一些袪散風寒的中藥作食療,又或制成藥液浸浴或足浴,有助預防風寒感冒,在初發期間更能減低惡化機會。中藥如荊芥、防風、羌活和紫蘇葉等均是發汗解表的中藥,具有升散作用,即能透過發汗而袪除表邪,治療惡寒、發熱、頭痛等外感癥狀。
材料
羌活1兩、獨活1兩、防風1兩、荊芥1兩、紫蘇葉5錢
做法
清水8碗加材料煲45分鐘,隔渣取液,待暖,浸足20~30分鐘。
功效
辛溫解表,袪風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