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已至,大家做好小暑的養生方法了嗎?在炎熱的天氣里大家該追尋怎樣的養生之道呢?小暑的一些由來和古詩詞中對小暑的描述又是怎樣的呢?如果你很感興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關于小暑的故事吧。
小暑節氣
小暑節氣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左右。古語有話說:“斗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小暑時節太陽到達黃經為105度。
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度,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
由于這段時間的雨量集中,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大署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署旱”“小暑打雷,大署破圩”的經驗總結。
在小暑的節氣里,天氣若是吹南風,則在大署時必定是干旱無雨,換句話說小暑忌吹南風,否則在大暑時節必有大旱;而在小暑時節如果打雷,則在大暑時節里必定有大水。
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臺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臺風來臨之際,《臺灣府志》記載:“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臺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
小暑時節,正是螢火蟲開始活躍的季節,蘆葦下、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發祥地,只要有綠草、露水的地方,夜晚便可見到那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就像天上的星,閃閃移動,在徐徐的風中,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
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間管理。正因為是忙季,我們更不能忽略對身體的養護。
在古代的老子《道德經》中就有這樣一句來描述小暑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荀子則進一步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貴也”。
《素問·保命全行論》亦云:“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
道教經典《太平經》也反復論及重命養身、樂生惡死的主張。指出:“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
“人善者,莫若常欲樂生”為此提出了“自愛自好”的養生學說,即“人欲去兇而遠害,得長壽者,本當保知自愛自好自親,以此自養,乃可無兇害也”。說明,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煉,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其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