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范圍看,中國女性乳腺癌發病和死亡水平很低,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估計,2008年發病為21.6/10萬,死亡為5.7/10萬,均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乳腺癌發病和死亡水平正迅速上升。2009年中國抗癌協會公布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增長速度超過歐美乳腺癌高發國家。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乳腺癌已經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首位。
乳腺癌是男女均可罹患的一種疾病,它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是男性的100倍,但兩者的生存率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乳腺癌的發病情況相對西方國家呈現年輕化特征,發病高峰年齡出現在45—54歲左右,55歲以后發病率逐漸降低,但在60—69歲有小幅上升,逐漸成為平臺期。專家表示,吸煙、空氣污染、長期大量進食“三高”食品、女性過度晚婚晚育、工作緊張、競爭壓力、生活無序等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和激烈競爭引起的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乳腺癌等疾病高發的重要原因。
乳腺癌對女性朋友而言,是一種可以降低損失的“災害”,面對乳腺癌,患者要提高警惕,要努力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老齡化 癌癥增多主因之一
在癌癥發病原因上,中國癌癥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老齡化。人的壽命延長了,癌癥也增多了。
全國腫瘤登記地區惡性腫瘤合計,年齡別死亡率在45歲以前處于較低水平,45歲年齡組開始快速升高,全國合計和城市地區85歲以上年齡組達到高,而農村地區于80歲年齡組死亡率高。男性年齡別死亡率45歲年齡組開始有較大幅度升高,女性由50歲開始有較大幅度升高,城鄉趨勢基本相似。
惡性腫瘤年齡別死亡率男女城鄉比較,總體而言,年齡別死亡率在多數年齡組上城市地區低于農村地區。其中,男性除0—4歲及80歲年齡組外,城市地區均小于農村地區,女性年齡別死亡率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比較接近,呈交替上升趨勢,到70歲年齡組之后,城市地區高于農村地區。
數據表明,國際上的62種主要癌癥,大部分是人們在60歲—70歲后高發。不過,除了老齡化,不良生活習慣、人口增加也是引發癌癥增加的主要因素。例如,常見的患癌危險因素包括吸煙、膳食結構不合理、肥胖和缺乏體育鍛煉等。
不同地區 腫瘤負擔有差異
全國腫瘤登記中心2014年新研究解析,我國城鄉不同地區腫瘤負擔差異明顯,發病率城市高于農村,而死亡率則是農村為高,而腫瘤構成也顯示出不同的特點。農村地區醫療資源缺乏,診治水平偏低,居民健康意識不足,導致病期偏晚,預后不良。
上消化道系統腫瘤依然是我國農村居民較為常見且主要的惡性腫瘤死亡原因,同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也呈逐年增高趨勢。城市地區呈現發達國家的癌譜,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惡性腫瘤呈不斷上升趨勢。還應注意的是女性甲狀腺癌上升趨勢明顯。因此,我國腫瘤防治工作需有不同的側重,根據不同地區分別制定有效可行的策略,有的放矢實施腫瘤的防控。
陳萬青教授表示,我國腫瘤登記覆蓋范圍較前明顯增加,可以反映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惡性腫瘤負擔情況。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覆蓋面將逐年增加,在我國腫瘤防治工作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原則上說不傳染,但它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可能與傳染疾病有關。比如,乙型肝炎本身有傳染性,在我國,它是肝癌的重要原因,很多肝癌病人前期都有乙型肝炎。我們可以說,有些腫瘤是由傳染病而導致的,但腫瘤直接傳染的情況一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