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體,吹干頭發。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內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妙用蔥、姜、蒜逼出體內濕氣
蔥、姜、蒜不僅是家里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里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后,病癥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于淋雨后預防感冒。
濕氣重影響健康
濕氣重的環境容易影響人體健康。濕氣對人體影響在于:輕者令人疲倦乏力、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就是所謂濕困;重者可使人出現明顯病癥。
常見濕熱證主要有感冒引起的濕熱證、脾胃濕熱證、膀胱濕熱證、風濕病濕熱證等。臨床常見發熱、咽痛、食欲不振、口干、胸悶、嘔吐、惡心、脘腹痞滿、頭身困重、便溏泄瀉、面黃、小便黃濁、白帶黃多、關節酸痛紅腫、屈伸不利等。
要防止濕熱侵襲,須注重夏季養生,以下措施有助遠離濕熱困擾:一是居住環境保持干爽、通風;二是經常鍛煉身體,增強抗濕熱的能力;三是食用去濕熱藥膳。可采用以下食療方:
1.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豬肉250克,熬湯,飲湯吃肉;
2.白茅根20克,車前草20克,豬肉250克,熬湯,飲湯吃肉;
3.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綠豆20克,熬湯,加糖適量,飲湯。
結語:中醫養生講究都是以內調為主,外用為輔。上面講的祛濕邪的方法都記住了嗎?濕邪可不能小覷,生活中我們帶著補補就可以了!那就去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