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是中醫學說的重要內容,也是灸療學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互相協調關系,主要是靠肌體自控調節系統實現的。皮部起著接收器和效應器的作用,經絡起著傳遞信息和聯絡的作用,頭腦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發出指令、起著指揮的作用,即皮部經絡系統大腦四肢百骸、五臟六腑,這也是生物全息論的研究結果,醫學已證明,即便是一種微小的局部性病變,也會呈現全身肌體失調的一切反映(如皮膚紅腫,可引起發燒、全身不適),因此,經絡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時,由于艾火的溫熱刺激,才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迭加的結果,導致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其它作用
灸療的治療作用還可以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而且這種作用呈雙向調節的特征,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因為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的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而且激活皮膚中某些神經末梢酶類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因而對疾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一、艾炷灸療法
艾炷灸施灸時所燃燒的錐形艾團稱艾炷。常分直接灸,又分化膿灸和非化膿灸,與間接灸兩種。本療法臨床運用廣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適用于虛寒證,如哮喘、胃腸病。
二、艾條灸療法
以艾條于穴位或病變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條灸療法,操作常分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療寒濕痹證及其他多種虛寒性疾患。
三、藥卷灸療法
藥卷灸是在艾絨里摻進藥末,用紙把艾絨裹起來成為藥卷,點燃其一端而施灸。適應證大致同上兩種灸法。
四、溫針灸療法
先根據病性選穴施針,得氣后留針,后將艾絨裹于針柄上點燃,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體傳入機體,達到溫經散寒等目的。
五、隔姜灸療法
取約2分厚生姜一塊,置于選定的穴位上,再將艾炷置姜片上,點燃施灸。艾炷燃盡后,再放置艾炷反復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膚潮紅為止。凡虛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療法治之。
此外,與隔姜灸療法大同小異的尚有“隔蒜灸”、“鋪灸”以蒜泥鋪于穴位上、“隔鹽灸”、“附子灸、”、“隔蔥灸”、“花椒灸”、“黃土灸”、“黃蠟灸”、“硫黃灸”、“藥錠炎”、“藥捻灸”等等,主治病證亦相差無幾。
總結:通過以上小編的敘述相信大家對于艾灸的注意事項有所了解了吧,那么在之后養生保健的路途中不妨多加注意艾灸養生,小編希望本文的知識能夠幫助你健康科學的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