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招式走樣或許還是一種創新。我認為這個問題在楊式太極拳宗師太外公楊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例言中已經說得十分清楚,他說:“太極拳只有一派,無二法門,不可自眩聰明,妄加增損。前賢成法,倘有移易之處,自元明至今,已數百年,如有可改之處,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烏待吾輩乎,愿后之學者,毋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欲進情醇、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細目、非取形式、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誤傳誤,易失體用之真傳,以致湮埋沒昔賢之本意。”因此,我認為如果尚未達到太極拳不走樣及練功時有很深的造詣,還是不要去作招式創新。即使想作招式創新,也就不要叫楊式太極拳,而應叫其他模式太極拳,以免貽誤學者,影響視聽。
另外,我認為學拳和練拳都不能性急,要快恐怕欲速而不達, 前學后忘是沒有用的。以楊式太極拳來說.每套拳要練20分鐘左右,每天練功至少要練三套、而且還要根據要求來練。所學的拳架,要不時糾正以提高自己的水平,要越學要求越高,越練越感到不易才能有進步。
練拳時要聚精會神,不能胡思亂想;要想動作,要假想有敵人就在身邊,這樣才能使招式運用自如,不顯得做作、這就叫用意不用力。
同時,在練太極拳時、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都要有精神;太極拳是松而不是空,不能打得軟綿綿由松到空。
楊式太極拳講究坐腕,手要坐腕,腕要有動,就好像自來水從橡皮管流出來一樣,稍有點壓力.水的沖力更有勁,沖得遠;但手指、肩、肘和手臂都要松,不能僵硬。
至于呼吸、即一定要自然,我認為人的呼吸應該像冰箱一樣、要會自動調節。
常有人說:“楊式太極拳的拳架為什么都是用實腳轉根的?”我認為這一點問得好, 因為楊式太極拳用實腳轉根是練功用的,極富有技擊性。以前不講明這一點,所以,一般在練拳時都是用虛腳轉跟來移動中心的,這樣就使練太極拳僅僅變成一般運動.降低了太極拳的技擊性能。如果要恢復太極拳的技擊性能,練拳時就一定要注意用實腳轉根來移動中心。因為用虛腳來轉換重心的拳架是腳才踏穩就已變動中心,腳剛吃到力就放掉,練功效果不會比實腳轉根的好。而實腳轉根的特點是勁力不斷,勁力能保持連綿不斷地接下去。
還有人擔心實腳轉根是否會斷勁?我認為,只要虛實分清,根就不容易斷,因為實腳轉根是活的柱子,而不是死的柱子。
另外.還必須注意的是、轉根要配合松胯,轉時要腳尖稍微提起,用腳跟來轉。并且在練拳時由起勢到收勢.全身都要沉,不可浮,能松才能沉,根要像轉螺絲一樣的下轉。
當然、用實腳轉根是根據老的教法傳下來的,難度高一點.整套拳路是一環扣一環,練習的次數要根據自己的體力來練,身體好的要超運動量練、才能練出功夫。
結語:相信看了上面的文章你對太極拳練習時容易犯得錯誤應該有了充分的了解,練習太極拳重在堅持不懈,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終究難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