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練太極拳的根本目的是丹田氣的養成以及由此逐漸滲化的周身一勁。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必須在極端松柔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而丹田氣的集聚與遠行就產生了內勁。
內家拳的訓練是在經絡與精氣更深層次人體物質上進行的,實際上太極拳的訓練也就是全身松柔的訓練,松柔訓練到一定程度就會練精化氣,氣沉丹田,逐漸在腹內蓄積成一個氣團,這就是丹田之精氣。它是健身之必需,成為內臟的源泉和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內氣對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如此之重要。以下分幾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人的內氣是如何構成的
人的內氣亦稱真氣,是由元氣、宗氣、營氣、衛氣構成的,元氣是先天這氣,為腎之動氣;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氣,貫于心臟,上行于肺,推動營氣、衛氣的流動;營氣是由消化得來的水谷之精氣,經過氣化作用生成血液,行于脈中,營養全身的細胞;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散于脈外,抵抗外來的邪氣和病毒的侵入。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其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構成內外表里,是客觀存在的一個獨立系統,氣血通過經絡將營養發往全身。
二、氣與血的關系
人體的三大支柱,即氣、血、經絡,經絡如同鐵路,穩中有降液如同養料,氣就如同火車,把養料源源不斷運往全身。中醫認為氣為陽,穩中有降為陰,氣與血是陰陽相隨,互為滋生,互為依存的關系,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故曰:氣者血之母,氣行血則行,氣滯血則淤,血滯多數是由氣滯所引起的。但氣也依附于血液循于全身,素稱“氣為血府,血能藏氣,以氣為主。”氣和人則安,氣亂人則病,氣散人則死。
從養生角度來說,氣被視為生命之源,是構成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靈樞天年》一書中是這樣說的:“人生之初何其筑為基,保其立為盾,達到氣穩中有降雙盈。
三、習練太極拳是如何增強內氣的
1、意念、形體與內氣的關系
內氣的產生、潛轉與遠行決定于兩大因素,即意識的干預與正確形體的引導,根據意到、氣到、勁自到這一原理,太極拳的練氣是在大腦皮層統攝諸神經系統的統一指揮下,使全身處于極度松弛的狀態下,隨著呼吸的鼓蕩和形體緩慢的運行,促使內臟器官和肌肉有節律地舒張收縮。太極拳中的虛領頂勁,松肩垂肘,尾閭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領都直接關系到太極拳身法的正確性。要想長內氣,首先應有正確的意,這個意應該是內斂的意,松靜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內,意在形之中,意有動,形體隨之動,做到動作與內氣一致。這就是拳經上講的內外相合。
有人練拳多年沒有得氣感覺,或得氣不明顯,時有時無,練一趟拳,全身不得溫暖,手掌不得紅潤,健身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多屬于意識不正確,整體不松柔,形體運行不合理,不是憋氣就是四肢起僵勁。在行拳時,神要領,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勻,思想要集中,否則氣感即行消失,其得氣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導松柔,以松柔產生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