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裹 襠
兩腿猶如騎在馬上,兩膝內扣有內裹之意。兩腿下屈,重心下降,則樁步自穩。弓箭步定勢時,虛腿胯根微向內掩,將襠提住;后坐步定勢時,前腿 (即虛腿)胯根要微向內合。能裹襠則兩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寬綽,則回旋便利,為安身之要法。但裹襠不可太過,形成夾襠、尖襠。
(八)護肫
兩肘和前臂要護住中線 (頭面及前胸),兩肘要護住兩脅。
太極拳是近身作戰,雙方身軀比較靠近,在我打擊對方之同時,要緊緊看顧好自己之門戶。裹襠是下護己襠,護肫是上護己身。裹襠護肫不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練拳勢中也要時時做到不可須央相背,習慣成自然,實做時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遺憾的是有些太極拳手在走架時多不知裹襠護肫,有的書上還把"護肫"寫成"護臀"。說明對裹襠護肫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九)騰 挪
拳勢未作之前先意動,手、足、身姿繼有預動之勢,進退轉換皆易,始能氣勢騰挪,而無散漫之心,"視靜猶動"。
(十)閃 戰
是用極小的動作,突然轉換,迅速發放,周身協調,全神貫注,由腳而腿而腰,貫于兩膊,達于手指,一氣呵成,發勁迅如閃電。
(十一)尾閭正中
何謂 “尾閭正中”,郝月如先生說:“兩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謂之‘尾閭正中’;‘我意欲向何處去,脊骨根便直向何處’。”這樣尾閭上可與整個椎體對準,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豎起,脊柔筋韌、瞥力自生。前與任脈中線相沖,尾骨、鼻準、肚臍三點保持上下一線,一動三點皆動。尾閭與夾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進后退,左旋右轉,尾閭猶如船舵之與船的關系,實為虛實變換之樞紐。習者須潛心領悟,方能掌握其竅要。
(十二)氣沉丹田
演拳時周身放松,體內臟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體重心下降,腹內得到飽滿充實,胸部感到寬暢松快,呼吸要慢、長、細、勻,純任自然,不可過驟,過驟氣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涵胸拔背,就易做到"氣沉丹田",有利于下盤穩固,氣達四梢。
(十三)分清虛實
太極拳以虛實開合為要,運動中兩足、兩手均應分清虛實。其根在腳,兩足必須分清虛實。虛非全然無力,著地實點要有騰挪之勢,虛腳與胸有相系相副之意;實非全然站煞,精神貫于實股,支撐全身,要有上提之意,自胯至膝至足,關節都要松沉,體重落于足心涌泉,下人于地,不可落在足前掌或足跟。如虛實不分,便是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