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極運動中的動平衡
經過長期基本功、站樁和打太極拳的訓練,身體應做到以下要領:虛領頂勁、收頷、豎項、含胸拔背與松腰落胯、氣沉丹田同在,達到身體上下對拉拔長。裹臀、屈膝、圓襠、雙腳趾抓地,使兩腿如富有彈性的“懸臂梁”托住身體,并予調正。以此身架支撐兩側相對稱的沉肩、墜肘,如同天平方式調整身體的平衡。太極拳以腰為主宰,帶動全身螺旋轉動,將全身徐徐卷攏成一個松、整、圓、活的整體。由于人是雙腳著地,當身體扭轉到一定幅度就會被自鎖,而太極通過身體的虛實變化,達到“往復要有折疊,進退要有轉換”,做到立身中正,運轉自如。具體過程為,當腰向左轉時,依次帶動胯、左腿逆時針轉動至左腳,通過全身各關節的曲率變化及力度調節,左腳底對地面碾轉中不斷改變著力點,使左腳起到一個的軸端作用,讓身體經左側過渡旋回,身向左轉,其作用力促動胯及右腿反向順時針轉動,使重心沿“∽”路線逐漸向右移動。當重心移到右側,腰向右轉,再經右腳,使身右轉推動重心沿著“反∽”軌跡向左返回。重心左右移動的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來回的運行路線連成一個“∞”形。太極陰陽圖表達了它的含意;太極運動中,身體的重心在二腳之間移動,這個運動的范圍,以一個圓圈表示,它就是支撐身體的底盤。身體重心在這個圓內的運行軌跡∽,將圓劃分為正反對稱的兩條陰陽魚,它表示重心在移動時,身體兩側的虛實是逐漸相互轉化的。兩個魚眼表示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不全然占煞,虛,并非全然無力。太極圖間接表明,身體不允許出現“雙重”,否者轉動不靈。
太極運動中,根據實際需要,身體重心運行的軌跡“∞”,可大可小,可任意變化方向,但不可超出底盤。一旦出界,身體就會出現失重現象。
由于太極以螺旋方式將身體各個松開的部位依次纏繞,組成一個動態的整體,這樣運行,身體與雙腳之間的中心線會出現偏心距,身體就會扭斜,由于腰在轉動的作用勁經胯傳導至雙腿產生互反向對撐展轉動,此勁使螺旋身體的兩側在互推互挽運行中,在松開的各關節配合下,將身體調正。太極內勁經身體各部節節貫穿,促動身體重心沿著“∞字”路線循環,勁與形內外相合連綿不斷運行,形成了太極的動平衡。實際上,全身螺旋運行與折疊轉身是交織在一起的,臂掌隨身纏轉而動,往往當腰身已轉向前,其傳導之勁,使臂腕、掌指,還在依序向后逶迤婉延。這正是,太極能夠“抱撐八面”,進退自如的緣由。太極通過運動的方式,展現了它絕妙的神韻。另外,太極運動還有邁步、抬腿等各種動作,雖然不是雙腳挨地,但原理相同。其意,勁與形的協調一致,是內氣連綿的保證。
在此,以太極的“合步四正”推手,說明二人在給勁與化勁的運動中的動平衡,當乙“按”甲,甲用“(才朋)捋”轉化,這過程二人共同劃了一個S狀的弧線,接著乙“擠”,甲按,又運行了一個(反S)路線,這過程是“四正手”的一個回合。與此運行同時,雙方在推手中各自腰腿運行了一個小太極圖的路線的過程,配合身臂進行了以上的“(才朋)、捋、擠、按”的動作。雙方推手的運行路線正好將兩個人運行的小太極圖連成一體,形成一個豎8字軌跡,合成了一個新的共同的大太極圖,它體現了太極運動的對立統一。其運行軌跡是立體三維的,這里用機械制圖的俯視圖表示出來的運行路線,雖然牽強,但它表明了二人在推手中的運行狀況。
3、呼吸與內氣及內勁的關系
腹式逆呼吸方式適用太極推手;當氣呼出時,內氣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內氣運遍全身直至體內各處末梢。當吸氣時,內氣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這樣,外氣與內氣形成互動,身形動作隨內氣而動,吸時起,為蓄。呼時落,為發。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形合。內氣是內勁之源,內功是內勁的體現。在意識作用下,內氣與肌肉共同伸縮的運行中產生內勁,內勁在體內運用表現為內功,丹田氣可發揮太極內功的巨大威力,內功是太極運動的靈魂。由練習意識跟蹤內氣在體內運行入手,以身體感覺內氣的運行,逐漸練會在打拳時,不再用意導引內氣運行過程,只要意到位,氣就到位,即意到,氣到,勁到。
結語:怎么樣,看了上面的這篇文章,你了解太極推手了么?常常練習太極推手提高人的反應能力,老年人還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的呢,趕快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