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垃圾的處理存漏洞
截至目前,國家并沒有出臺地溝油、潲水油的認定標準,這給地溝油的存在和流通留下了巨大的漏洞。
撇開利益驅動,何東平、黃風洪認為,地溝油制售行為分散,加上對其監管則涉及工商、衛生、環保、質監、城管、環衛等六個部門,分段監管使打擊地溝油制售行為變得非常 困難。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永泉說,廢油脂回收是各國普遍存在的現象,也符合節能環保要求。但回收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法律法規 的規范以及政策扶持。
手記“貓鼠游戲”背后的體制尷尬
在地溝油這樣一個嚴肅的食品安全監管領域,似乎不斷上演著“貓鼠游戲”。然而,“老鼠”總在暗處,“貓”縱使偶爾抓獲一只,也只能是 掛一漏萬。“被查處是個小概率事件”,不法商販違法成本的低廉,讓不少人愿意為此“鋌而走險”。
城市管理的信息顯示,餐館酒樓的餐飲垃圾是地溝油的主要“原材料”。令人吊詭的是,主管部門早就意識到了這個“源頭”,卻一直沒有真正堵住。實 際上,管不住的背后是“多頭管理”體制的尷尬。一瓶地溝油的監管涉及工商、衛生、環保、質監、城管、環衛等六個部門,分段監管使打擊地溝油制售行為變得非常困難。工商 部門負責的是流通領域,一般定期抽查商場、糧油店,而對于酒樓賓館以及食堂的用油是否合格則是衛生部門的事,生產企業的食品生產許可歸質監部門,而餐飲垃圾的處理則涉及到城管、 環保多個部門。
在現階段,尚未能完全堵住“進口”的情況下,封死“出口”同樣十分重要。在地溝油經常“出沒”的糧油批發市場,地溝油已經被摻進正品 的普通食用油,打著“QS”質量安全的標識,堂而皇之在叫賣。
令人驚訝的是,盡管近年來地溝油已經引起國家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但對于地溝油的鑒定仍然沒有一個通行標準。這讓“地溝油”得以頻頻換上不同的“新 衣”改頭換面進入糧油市場,終回流到人們的餐桌。管住了“出口”,地溝油進不了市場,這個產業鏈就無法生存。
“地溝油上餐桌”之真相
去年3月以來,隨著《圍剿地溝油》的報道,全國各大、小媒體又掀起一股炒作“地溝油上餐桌”新聞的勢頭。一時間,全國上下人人聞油色變,個個見油心慌。國 外媒體也紛紛借機誹謗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可經過一年多來從全國各地進行的調研和親自實驗結果證實,從下水道撈出來的廢棄食用油脂(地溝油)根本就無法上餐桌,也從來沒有上過餐桌 。當然,地溝油上不了餐桌的原因地溝油上不了餐桌的根本原因不是監管得力,而是加工技術不過關!
因為要想用低于食用油的成本將地溝油加工成外觀近似食用油的假冒油有幾大難關難以逾越:一是臭味難除,二是雜質難除,三是雜味難除,四是雜色難除,五是動物油脂外觀 難加工成植物油外觀(膏狀變液狀)。而這幾關過不了的話,就根本無法在市場上銷售出。
現在國內外尚未有在低于食用油成本的基礎上,將“地溝油”加工為仿真食用油的成熟技術。近十年來,全國各地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也從未在餐飲業查獲過一起使 用“地溝油”的案件。為盡快平息全國人民對“地溝油上餐桌”謊言引起的恐慌,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牽頭,對“地溝油上餐桌”之真相進行全面調查,并 及時將調查結果公布于眾。
地溝油轉化成柴油的技術也不是沒有的,只是國家應當一方面規范餐廚廢油的回收管理,一方面多出臺政策多拿些資金來鼓勵新能源企業的發展。
結語: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已經了解了所謂垃圾豬是怎么一回事了嗎?其實,從這件事情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如今地溝油事件的升級,從而顯得早日解決地溝油問題而顯得 十分的迫切。在這個問題上,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早日出臺有效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