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雖好但不能過食,成人每天喝酸奶別超400克,除非是鈣需求量很大的孕婦、乳母或發育期青少年。胃酸過多者應避免飯前喝,空腹喝酸奶可促進排便,適合便秘者,相反,腹瀉者則不適合,普通人飯前飯后均可。
專家解讀防抗癌癥的“五大誤區”
腫瘤已成為人類主要殺手,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 萬例,我國居民一生患癌癥的概率為22%。預測2015 年全國每年新發病例達到364 萬人,更為可怕的是,每年全國因癌癥死亡的病例約270 萬人,平均每天約7300 人死于癌癥。
今年4月15日~21日,第20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本次宣傳周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患者治療過程如何避免與腫瘤“同歸于盡”?放化療注意事項有哪些?家屬應該怎么配合治療?面對癌痛是否要強忍?“數字防癌”是否科學?對此,國家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重點學科、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教授做了相關解讀。
誤區1: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
“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過度治療”。隨著科技的發展,近年來陸陸續續涌現出了許多腫瘤治療的新手段,諸如靶向治療藥物、微創外科、介入、基因治療以及光子刀、伽瑪刀、氬氦刀等等。有些時候,新技術完成了患者局部手術切除,炫耀了醫生手術的高難度”,也導致了“瘤去人亡”的后果。
“目前,我國許多的腫瘤患者無法得到規范化治療,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歐陽學農主任說,患者在治療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積極配合醫生,根據病情,選擇個體化的治療手段,使癌癥也變成像糖尿病、心臟病等普通慢性病一樣,讓它們在體內與人“和平共處”。
“在提倡‘帶瘤生存’的今天,更注重的是治療能讓患者活多久,活得好不好?”歐陽學農主任一再強調,癌癥病人很難用單一的治療方式治愈,需把傳統的中醫、現代的新技術與常規化療、放療等結合起來,針對具體病人制定個性化綜合治療方案。
誤區2:放化療無異于“自殺”
潰瘍、血尿、脫發、嘔吐、皮膚潰破……面對放化療后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反應,許多癌癥患者都會不寒而栗。“隨著輔助治療藥品的不斷發展,止吐藥、升白藥的廣泛應用,可以使大部分腫瘤患者相對輕松地度過化療期。”歐陽學農主任建議,針對常見放化療各種不良反應,癌癥患者應當“見招拆招”。
放療時,避免將受照射區的皮膚暴露在陽光下。用溫熱的水,輕輕地擦拭皮膚。頸部治療時不宜穿領口窄小的衣服,不要使用任何化妝品及外用藥品,不搽刺激性或含重金屬的藥物,如碘酒、紅汞、萬花油等,也不宜做紅外線等各種理療。在治療完成后,可以試試短時打盹或歇息。在放療期間不要做太多的事情。聽聽音樂,放松心情,可以保持情緒穩定。輕松的鍛煉(如散步),可以對抗疲勞,減輕放療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