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的勁與其它內家拳一樣,是專指由神意控制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這種勁力是隨著勢后發出的,故而常常以勢命勁。例如,攬雀尾。一式中有棚捋擠按等勢,在演練時并非每一勢都發勁,故只稱勢,不稱勁。只有當其中某一勢終產生或發出了勁,才稱某勁。如果棚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棚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為捋勁。又如,“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勁方式,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便只稱其為勢,不稱勁。
當一個動作結束,尚未變化時,則稱定式。定式也有稱定勢的,其實兩者也不相同。定式專指某一動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勢,通常是某一勢完成后,與定勢的主要區別在于一前一后:定勢在前,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定式是發勁之后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是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勁力。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后的形式,已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不可時間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兒,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對方擺布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折疊,拳浩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后,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用力的那一下。它寓于無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后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于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松,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大的勁。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盡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后發的勁也才越大。這就是練太極拳強調放松用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