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內外相合。即肌體配合協調,動作連貫,而且要做到意識、動作和呼吸相結合。
4、上下相隨。要求協調一致,一動無有不動。
5、沉肩垂肘。肩肘自然下垂,以免氣往上提。
6、用意不用力。要全身放松,以意念引導動作。
7、分虛實。腿部動作要虛實分明,避免重心同時落在雙腿上,出現“雙重“現象。>>>太極拳教程 懂得呼吸運用提高整體技術
8、松腰。腰是主宰,連接各關節的活動,腰部放松有利于腿部的穩定性和腰部的靈活性。
9、相連不斷。動作要求連貫、圓活、連綿不斷,一氣呵成。
10、虛靈頂頸。頭部自然上頂不要東斜西歪或自由搖擺。
六、如何自學太極拳
首先,自學者應有充分的精神預備,要有信心、恒心、毅力。其次,仔細鉆研書中的文字和圖解,首先看懂,盡量記熟,可看完一招也可分開來練或邊看文字圖解邊練習。后,可用磁帶錄下文字表述,練習時播放,這樣可專心進行動作研究,從而學得快。第四、若兩個人同練可互幫互學,也可一個人念文字,另一個做動作,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兩人反復推敲,演練,直到弄懂為止總之,自學太極拳有一定困難,但不是不能成功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七、練太極拳時,身體某些部位發抖如何處理
出現發抖的原因有兩條:
一是由于姿勢要領把握不準,出現勞累或意念造成緊張,從而出現發抖。二是還可能是這些部位有病,阻塞經絡的氣血運行,造成“通則不痛“,從而氣血大量集聚于此,強行通過又不能,就造成發抖現象。
對以上兩種情況的處理:第一種發抖不是好現象,應注重克服。要注重練習的規范性、整體性、科學性,在老師指導下進行或自己深刻鉆研領悟,只要正確把握,就能克服發抖現象。第二種發抖是正常的,由于發抖的存在促使氣血沖過阻塞,活絡筋血,長此下去,就能治好某些病,從而使發抖現象消除。因此要正確區分發抖原因。出現發抖,待練功完畢后,覺得身體輕松、愉快,則為正常的發抖現象;若出現勞累或動作僵硬,則應注重克服。只有對發抖現象具體問題分析,對癥下藥,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太極拳教程 如何正確用勁
八、練太極拳收勢后應注重的問題
收勢后應注重以下幾點:首先,收勢完畢后,應緩慢散步,在此過程中要配合呼吸,一呼一吸邁一步,同時意守丹田,氣定神舒。其次,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身體難免要出汗,此時不可走向風口,應避風休息,慢步而行,待汗下去后,再回住處。練完拳后要保持精神愉快,心情愉快。
九、練太極拳除能治病外,還有四大好處:
1、消除壓力。練拳時因要“心靜用意,心無雜念”,又要體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柔并重,呼吸調協,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后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定平伏;又因練拳后血氣循環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無疑對樣樣講求效率、日常生活緊張、精神壓力沉重的當代人有著很大的幫助。
2、了解及體驗和諧協調的陰陽哲學觀(周昭和1996)。太極拳倡導身心和諧調協,不強已所難,內外相合、虛實分明、剛柔互兼。正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這種講求明白陰陽對立統一辨正關系的哲學,就是太極拳之創作精神哲理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