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疼痛見解與建議:
太極拳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武術的瑰寶。其動作柔和、節奏舒緩并具有極大的健身養生價值。正因為有這個動作不劇烈、不容易受傷的特點,太極拳運動受到國內外億萬朋友的喜愛。然而任何運動只要不科學練習都會有損傷的風險,太極拳也不例外。
膝蓋的病痛是太極拳習練者為常見的現象,與這項運動中腿部長時間處于半蹲姿態、負荷過重有一定的關系。也與訓練不科學未掌握正確的技術要領有關。筆者在多年的習練和教授陳式太極拳過程中,針對膝蓋痛這一現象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見解,拿出來與大家共同討論,以求共同進步。>>>太極拳教程 懂得呼吸運用提高整體技術
造成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練拳前熱身準備不充分都可能造成膝損傷
科學實踐證明,如果不做熱身運動,驟然開始練拳,容易造成包括肌腱斷裂等損傷。有些人從來不做熱身運動,直接練拳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膝關節周圍肌肉韌帶未發熱還比較僵硬,動作幅度稍大一些就會造成膝關節的損傷。
建議:每次都要在訓練前做正確充分的熱身運動,如做關節操或慢跑5-10分鐘,身體發熱出汗為佳。尤其是膝關節的熱身尤為重要,可多做一些。
二,膝關節姿勢不正確是引起膝損傷的主要原因
膝蓋超過腳尖導致關節受壓過度
練太極拳時身法要求做到立身中正,沉肩墜肘,屈膝松胯,這樣原先由髖部承受的一部分體重,此時便因為髖胯的放松而全部由大腿肌肉中的股四頭肌(股四頭肌具有伸膝作用)承擔了。相應地加重了股四頭肌的負擔。髕韌帶因為是股四頭肌的肌腱延伸,所以會隨著股四頭肌的收縮而拉伸,股四頭肌收縮越厲害,髕韌帶拉伸就越劇烈。
根據運動學中的肌肉滑絲原理:肌肉被過度拉長和過度收縮時,肌肉處于無力狀態。膝蓋超過腳尖時,膝蓋會過度屈曲<90°,股四頭肌因過度拉長而變得無力。此時連接股四頭肌的髕韌帶也被拉伸過度,由于股四頭肌無力,上身體重的壓力大部分被髕骨韌帶所承受。當股四頭肌猛力收縮時,容易引起髕韌帶自脛骨粗隆處撕脫而分離。所以膝蓋超過腳尖容易使髕骨韌帶受傷,長期還會導致髕骨軟化癥(勞損癥狀)。這也為膝蓋忌諱的錯誤。另外身體過度前傾,亦可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太極拳教程 如何正確用勁
建議:上身務必立身中正,在膝蓋彎曲時保持膝蓋和踝關節垂直,從側面看支撐腿的小腿垂直于地面。功力強的膝蓋可以稍稍前移至腳背上面,但絕不可超過腳尖。亦可采用腳底感受法:在練拳時,重心要放在腳心和腳后跟的中間位置上。即感覺腳掌和腳后跟受力均勻,若感覺腳掌受力超過腳后跟,腳跟又可輕易抬起,說明膝蓋過屈了。對于初學者,一開始務必注意膝關節的姿勢,檢查支撐腿小腿是否直立,膝蓋是否超過腳尖。單腿支撐時腳趾頭肚可輕微抓住地增加穩定性,但不要屈膝太多。
膝蓋沒有對準腳尖:
在膝蓋彎曲的情況下,膝蓋過度的內扣和外擺會造成膝關節內或外側承受壓力過大,從而引起膝蓋兩側肌肉群失去平衡而導致膝關節副韌帶和內外半月板的損傷,也會引起膝蓋前部痛。在陳式太極拳中有許多轉腳、轉身的動作。有的拳友只轉腳,而膝蓋并不隨之轉動,或者只轉膝,不轉腳。那么這時力就會過多壓在膝蓋上。如果膝蓋先轉動、腳尖隨后才動的話,這個時間差也會造成膝蓋部位橫向受力,這些也是導致膝蓋痛的原因。
建議: 無論是定勢還是運動中,支撐腿的腳尖和膝蓋務必要朝一個方向(髕骨應該和第二個腳趾的方向保持一致),腳尖與膝尖絕不可形成夾角。兩膝要有即外撐又內合之意,同時配合胯根撐開撐圓,做到圓襠。纏絲樁要在圓襠的基礎上,兩膝一個外擺,另一個則內扣。注意兩膝之間的距離要始終保持一致,萬不可忽大忽小。因為忽大忽小會引起膝蓋過度內扣和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