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出夏季養生大學問
夏日心情:心靜自然涼
中醫把人體的五種情志——喜、怒、憂、思、恐,分別對應心、肝、肺、脾、腎五臟,并由心統領。黃帝內經之《靈樞·靈蘭秘典》中這樣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句話把五臟中的心比做一個國家的君主,它掌控著人體的心神與情志。
夏季和心在五行當中均屬于火。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觀點,盛夏的自然之火與體內的心火可以相互影響。烈日酷暑,容易使人心煩意躁;而躁動不寧的心緒,可以使人更覺暑熱難擋。此外,“五志過極皆化火”,也就是說五種情志過度都可以化火。心屬火,情志之火都可以波及到心。因此在盛夏期間,我們應當做到“使志無怒”,清心寡欲,恬淡虛無,靜養心神。就像嵇康在《養生論》中所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減少,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正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靜自然涼”。
夏日飲食,勿忘“酸咸之品”
夏天吃什么?中醫營養學認為,夏日飲食宜溫涼有節,顧護脾胃。小孩或年輕人在酷暑時,往往喜歡貪涼飲冷,飲料非冰鎮不喝,三餐非生冷不吃。卻不知日復一日地飲冷食寒,會慢慢地損傷脾胃之氣,影響人體的消化功能,容易出現胃痛、食欲減退、腹瀉等癥狀。因此,夏季進食應以溫為宜,不宜過食寒涼,要顧護人體的脾胃之氣。脾胃為“后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的源泉。一旦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會引起全身各臟器的病變。
夏天心、脾、胃三臟腑容易受損,應當格外注重這三臟器的飲食調補,可食用薏仁、芡實、山藥等以健脾養胃。在黃帝內經之《素問·臟氣法時論》中還提出,“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夏季也可多食酸味或咸味之品來養心。其原因在于,夏天易多汗,而中醫理論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心氣不足、氣津兩虧。為此,我們可有選擇性地食用一些酸味之品,如烏梅、五味子煎湯代茶等,它們非但可補氣,還能生津止渴。
夏天容易心火亢盛,中醫認為咸味入腎,有補腎的作用,通過補腎水來調劑心火,使心火不易亢盛。此外,咸味之品還能補充因汗液流失而缺少的鈉,以此來確保人體水電解質的平衡。
夏日居家:祛濕邪可防病
夏日防濕邪,也是黃帝內經中講述的一種生活方式。中醫理論認為,“濕傷肉”,即感染了濕邪后,就會損傷人體肌膚,患上常見的風濕性關節炎等。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邪損傷人體,總是從下部開始的。比如常見的腳氣、下肢潰瘍等。因此,盛夏季節里,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風、防潮、隔熱。如果室內過于潮濕,空氣污濁,不僅家具、衣物發霉、長毛而損壞,還能損傷人體陽氣。有些國家對兒童風濕病的研究證明,50%以上的患兒是由于住在潮濕的屋內造成的。
結語:我國古代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經歷譜寫出一本本的醫書,讓我們的生活健康又了保障,想要夏季養生的朋友,可以參考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夏季養生之道進行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