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開胯屈膝的同時胸脯向內微微含住,心氣下降,兩脅微束,腰勁 自然下塌,周身血脈流暢無阻;要塌腰,必定含胸。兩者不能分開進行,而要互為前提,互為照應。
含胸要含住勁,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則會引起氣擁胸表,致使自身上 重下輕,腳腿上浮,重心不穩。含勁要四面包涵住,卻不是緊緊收閉,而要“胸虛如磐”。《拳論》說:“中間胸腹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如磐 折如鞠躬形,是謂含住胸,是為合住勁,要虛。”“胸間松開,胸一松,全體舒暢,不可有心,亦不可無心。自華蓋至石門要虛、含住,不可令橫氣填于胸中。”“ 胸膈橫氣卸到腳底,即不能,亦當卸至丹田”。也就是說在氣未能貫注周身時,即
使不可能下沉直達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貫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駝背,經脈、骨骼彎曲受壓,氣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軟,軟則失去靈勁活動。《拳論》說:“腰為上下體樞紐轉關處,不可軟,亦不可硬 ,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似上下兩奪之勢,其實一氣貫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時進行,則擊身骨節處處開張,丹田中的清氣方可上長、暢通至百 會穴,下沉之氣也可順利下沉至丹田達于涌泉。周身氣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氣貫通。六分至心,分作兩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宮貫到左、右指;其余 四分,化作兩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經骨縫貫至左、右足趾,以保證虛靈頂勁。
所以說,含胸塌腰非常重要,悉心掌握,全身氣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須嚴格遵守這一基本要領。
三、分清虛實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無處不有虛實之分,所以說練習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必 須分清虛實。動作能分清虛實,即可靈活轉化,才能耐久不疲,張弛輕重勻運轉換,不致困頓。
練太極拳時不僅雙手要不虛實,雙足要不虛實,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 上下相隨,在運動中分清虛實,左手實則左足虛,右手虛則右足實。一招一勢,虛虛實實,遍藏玄機。虛,不是全無力量;實,也并非全部落實,占實。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罷了。初學者,動作可以大開大合,大虛大實,根據身體條件和年齡的變化、功夫的進步程 度即可選擇練習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轉為小虛小實,變為三七、四六分等。
小虛小實,由于動作幅度較小,虛實轉換更為靈活。
分清虛實,但不要過偏。所謂“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距離超出兩腳內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范圍。過偏不利于轉換,易遭襲擊,不易靈活應敵。分清虛實 ,不可過實,過實則遲滯;也不可過虛,過虛則浮飄,無著無落,根基不穩。
分清虛實要注意隅手的補救辦法。與人交手,偏虛偏重出隅的情況經常發生, 要注意運用隅手糾正自己的偏虛偏實劣勢,隨機應變克敵制勝。
分清虛實,演練者自己要盡量做到外形隱蔽,心中明了。“心要虛,心虛則四 體皆虛,丹田與腰勁足底要實,三處一實則四體之虛皆實,此謂虛而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太極自然妙用,至結果之時,始悟其理之精妙”。“開合虛實, 即為拳經”。分清虛實,深得虛實變化要領,悉心把玩,相信演練者從中會逐步理解太極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