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初習太極拳者,認為太極拳就是“柔拳”,在套路演練時,有柔無剛,在散手對抗時“以柔克剛”。其實不然,倘若只練慢架,不會快架,在散手實戰時,敵方不會等著你的!倘若只練柔,不會剛,在散手實戰中,若遇到強敵,敵方會以剛克柔,而使你慘敗。太極拳慢練柔化的演練風格,比較適合大眾健身性的習武要求,它能降低血壓,疏通血脈,起到保護心腦血管的作用。但是,若從太極拳實用技擊的角度講,在套路演練時,還要掌握拳架的快速操練技術,在勁力方面,還要掌握剛勁的操練技術,以適應“快慢相間,剛柔相濟”的實戰散手對搏的要求。故此,陳鑫《太極拳分類語錄》中說 “練太極拳之步驟有三層功夫 第一步,學時宜慢,慢不宜癡呆 第二步,習而后快,快不可錯亂 第三步 ,快后復緩,是為柔,柔久剛自在其中,是為剛柔相濟。”
二、 調氣活血脈
太極拳屬于內家拳,故此,它在訓練拳架外形姿態(盤架子)的同時,更加重視拳架內在的氣血盛衰狀態,以達到“內外雙修”的目的。故此,《十三勢行功歌訣》中說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充分闡明了其內家拳的實質特征。
腹式呼吸是太極拳拳式動作操練要領之一。拳式的動作與呼吸的配合,是太極拳從古代“吐納”和“導引”養生術中汲取的營養。腹式呼吸分為兩種 吸氣時,小腹凸起外鼓,呼氣時,小腹凹進內收,這種叫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凹進內收,呼氣時,小腹凸起外鼓,這種叫逆腹式呼吸。順腹式呼吸,適合根據“開”(伸展肢體)吸“合”(收縮肢體)呼的人體運動規律,可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可是,太極拳雖然講究養生保健之法在拳式操練中的運用,但是它的本質是武術。武術,就要講究技擊實用,而技擊實戰的拳式動作,就離不開“勁力”(進攻和防守時,拳架中的能量)。因此,太極拳中的腹式呼吸,是根據拳式動作“蓄勁”和“發勁”的變化規律來運用操練的。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派,在拳式的演練過程中,特別重視“氣與力合”(太極拳論中的“六合”之一)的動作要領。在拳式的攻防變化中,“氣”(呼吸之氣、元氣)是動作能量的物質基礎,“勁”是動作能量的釋放。在太極拳套路的演練過程中,當拳式動作“蓄勁”時,小腹微微凹進內收,同時,用鼻輕緩地吸氣 當拳式動作“發勁”時,小腹微微凸起外鼓,同時,用鼻悠長地呼氣。這種逆腹式呼吸法在太極拳拳式動作中的運用,使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的“氣沉丹田”的拳論要領得到了充分地運用。太極拳無論是套路演練,還是推手較技,其勁法都突出一個“整”字,腰腹在氣沉丹田的逆腹式呼吸的狀態下,使小腹膨脹腰脊充實有力,這樣,在拳式動作的演練過程中,下肢之力(“起”于根節)就會得到腰脊的順利上轉(“順”于中節),而終形成一股“整勁”,通過雙手發出(“達”于梢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