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沒有其他科學手段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身體狀況呢?基因或許會給我們一些提示。
2012年《都市健康人》在三期雜志中都有提到三易基因檢測,只是從口腔用棉簽刮一刮,取上皮細胞就能檢測了。通過基因檢測,人體的重大疾病隱患就能及早發現,就能防病于未然。
猝死基因檢測可從家族性長Q-T間期綜合征及并發的心律失常、心肌細胞鉀鈉離子通道等基因檢測開始,檢測KCNQ1、KCNE1、KCNE4、SCN5A、ACE、AGTR1等多條基因預測發病風險程度,提出針對性的預防保健方案,避免慘劇發生。倒地1分鐘內進行心肺復蘇,救活概率90%,8分鐘降至20%!
臺灣大學醫院進行“心因性猝死”基因研究,通過采血與DNA分析儀進行研究,發現許多外表看似健康、無心臟病、會不定時昏倒的個案,是因有7個不同部位的基因突變,才會時時面臨猝死危機。7個不同基因的突變,代表7種成因的心臟病。基因譯碼后,醫生對這類病人可以“對癥下藥”。專家認為,家族中如果曾經有人猝死,其他成員都可能是猝死的高危險群。這種基因上的變異,如果父母都有,傳給下一代的機率高達二分之一。
臺大研究發現,如果曾經有莫名其妙昏倒的經驗,則要小心,這或許是因為此人身上帶有“猝死基因”。研究中,一對父子經常因為激烈運動昏倒,對照研究,是基因出了問題。還有一個家族中,父母、兄弟、叔叔加起來共5人,全都有猝死基因,因為猝死基因是顯性遺傳,父母都有,遺傳機率高達二分之一。這種基因缺陷容易導致心律不整。
臺大心臟內科醫師提醒,如果曾經不明原因昏倒,或者家中有人曾經猝死,好檢查一下心臟,甚至做基因抽血檢驗,可以及早通過藥物控制,避免激烈運動,導致猝死。
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凌平表示,遺傳性的心因性猝死(與心臟相關的猝死)通常發生在外表完全正常,也沒有心臟病史的人。一些見諸報章雜志的報導,像是美式足球球星擲球時暴斃、善泳者不明原因溺斃等事件,其中就有不少是這類病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順口溜說的意思是,所有生命特征都是由遺傳決定的。人類也不例外,人體約有3萬個基因,由于基因缺失、重復、突變等因素導致的疾病就叫做基因病。現在醫學研究發現,人類疾病除了外傷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惡性腫瘤、先天性畸形等,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有遺傳傾向,都與基因改變有關。十年前人們還不知基因檢測為何物,而現在基因診斷已經用于臨床,早期基因測序,可有效防治某些疾病的發生,也可避免病魔的偷襲。
俗話說得好: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們不是在鼓勵懈怠的生活態度,而是希望大家可以正視自己的健康。我們提出要學會健康的生活方式,養生、保健要做到是一種生活常態。治未病,是我們的宗旨,而不是有病再投醫,那樣就晚了。
珍愛生命,遠離猝死。
結語:別以為猝死離你十萬八千里,再不做出改變,也許下一個就是你!珍惜生命,讓我們一起從預防猝死開始。(文章原載于《都市健康人》,作者:馬里波、翟昭君,刊期:2012.10,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