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首先要自我調節
針對這類家庭情況,記者采訪了家庭關系輔導師、國家認證心理咨詢師周曉青。她表示,自己更關注的是自閉癥孩子的父母應該如何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會承受社會上的壓力。孩子早是從家庭走向社會。如果在患病孩子早期,父母因工作忙碌而疏于對孩子的照料,缺少情感互動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很大影響。此外,女方盡心照顧孩子,爸爸也不宜疏遠,應給伴侶一定的支持。
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通常不易被社會所理解和接納。第一次為人父母,父母不知道怎么幫助孩子去面對社會的激烈反應。倘若此時父母沒有準備好,不能調節自身情緒,便會顯得很無措,從而怯于把孩子帶入社會。這種無措會潛意識地傳遞給孩子?,F在獨生子女交流的環境本來就比過去少,所以,在家庭里面需要創造更多交流的環境,通過社會交往緩解自閉癥孩子的焦慮。
同時,父母要注重社團的環境,如廣州市少年宮定期舉辦的“媽媽親友會”、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或者組織同質的孩子去迪士尼樂園游玩等。因為同行者的相似性,將在孩子內心營造一個陌生又熟悉的環境,從而為他們搭建一個逐步融入廣泛社交領域的臺階,減緩自閉癥兒童內心的社交恐懼。
后就是真正地把他們融入社會,以此不斷訓練他們的社交能力,鼓勵其脫離父母、老師為他們創造的人為的社交環境。
要強調的是,家長作為孩子臺階式的引導者,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特性,逐步營造臺階式的交流環境。這也為爸爸媽媽們創設了更多陪伴成長的空間,以更具發展性且個性化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
社會需要普及自閉癥知識
目前,對待自閉癥,社會上主要有兩種體現:
一是對病癥不了解,從而導致了更多誤解。人們唯有對某一事物有更多的認知、了解才能嘗試接納自閉癥孩子所謂的異常舉動,而不會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二是社會上部分人所謂的“接納”其實是施恩式的,而不是處于平等位置的真正接納。社會呼吁有更多公益、更多關愛應是建立在平等關系之上。自閉癥兒童的家長并不愿接受別人施舍的關懷,他們希望的是孩子能被社會所真正接納,而這正關乎一個人自尊的發展。
此外,談到自閉癥或者殘障兒童的時候,我們常常有一種固化的思維,導致我們用刻板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導致你強迫地主導自己和此人交往的態度和行為。但每個孩子病情程度、性格、康復程度等各有差異。真正的尊重在于尊重個體的差異性。
后,周老師認為,在深入的診斷和評估之前,我們首先要問:我們究竟為什么要診斷?診斷的重要性是什么?診斷又包含哪些?家長或老師都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呈現的行為表現,多觀察、慎貼標簽。家長應明確診斷并非為了向老師(或他人)證明孩子是正常的。診斷僅是評估過程的一部分,它將阻礙我們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成長中的孩子,它將自動屏蔽掉孩子身上的優勢,轉而用盡心機地搜索用以驗證病癥的“證據”?;谀壳搬t學界對此病癥的診斷仍舊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在診斷過程中應堅持對孩子進行長期觀察,盡可能提供嬰兒期、幼兒期的行為錄像,并征求多方專家的會診。
審慎評估、多方診斷、長期觀察,才是作為父母應該堅持的原則,也是作為父母保護自己孩子時應做的努力!
總結:現在父母每日忙著工作,對孩子太不了解,導致孩子不愛說話,慢慢久之,孩子患上自閉癥的幾率非常高,所以父母要多多的關心下孩子。(文章原載于《健康忠告》,刊期:2012.5-6月,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