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錯誤怎么會如此之難
在臨床上常常可遇到不少對自己的錯誤與不良行為“難舍難分”、一錯再錯的例子。這不僅見于青少年、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不例外。
不久前,一位70歲的老專家(教授)痛苦不堪地來找醫生咨詢,談到他一生為了維護“面子”而掩飾錯誤的“悲情”故事。老專家在年輕時提出了一個學術觀點,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關注和追捧,但后來他自己發現了其中引用的一組原始數據出現錯誤。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而這個錯誤一旦公布出來的話就要推翻他原有的理論。那時的他年輕氣盛,實在是“于心不忍”地去“暴露”自己的錯誤,于是就沿著自己的老思路錯下去,而且不斷地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的錯誤觀點。目前他的學生、他的學生的學生仍在沿用他的那個錯誤觀點,因為他把那個致命的缺陷掩飾得越來越“天衣無縫”,別人很難發現。只是人到晚年時,這位老先生突然有一種強烈的自責和空虛感,心靈的“劇痛”使他整日食寢難安……
心理剖析:
1. 放棄錯誤怎么會如此之難
這位老專家年輕時才華橫溢,按說應該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只可惜一輩子在維持一個虛假的錯誤、一個美麗的謊言中荒廢光陰,空添華發!有誰來賠償他逝去的年華,又是誰奪走了他真正成功的機會呢?
原來人生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實事求是”,敢于及時放棄錯誤和開始新的有效行動,就這么簡單。
錯誤本來是促使我們重新認識和改善自我的一個佳契機,但機會只會留給那些隨時準備好的頭腦,而很多人卻坐失良機。這里面的關鍵問題在于要認識自我和揭示自我的“毛病”,特別是要糾正自我的不良行為與錯誤,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錯誤似乎總是“戀戀不舍”,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兩個方面的困難:
其一是人們難于有“自知之明”,我們通常難于發現自己潛意識所存在的問題,由于個人常常不敢面對自己的弱點,無意中也就回避了自己的問題。
其二是我們即使發現了自己的某些問題也難于立即“改過自新”,因為要果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就需要徹底地拋棄自己過去的某些消極思維方式和不良行為習慣。這就意味著要部分地否認自己的過去,挑戰自己的虛榮心和“面子”觀,而為了保護“臉面”,人們往往寧愿維持“錯誤”,上文提及的那位老專家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改正自己的錯誤需要有一定膽識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