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預防感冒:
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藥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藥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姜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藥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濕膏固定。每次貼藥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藥1次。
以上這幾種疾病是三伏貼中常見的,其實,凡屬于陽虛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來治療。
不可盲目跟“貼”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伏貼雖然是解除“冬病”的捷徑,可不是所有的病都適合用三伏貼的方法。三伏貼不能包治百病,是有禁忌癥的。大家不要盲目跟“貼”。
那么,什么樣的疾病不適合做三伏貼呢?
一切屬于熱性的疾病都不宜用“三伏貼”。因為夏天是火熱的季節,三伏貼選擇的中藥都屬辛溫大熱的,對熱性疾病熱天用熱藥,無異于“火上澆油”。例如咳喘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患者,都不能用“三伏貼”法治療。從中醫角度說,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或者陽盛,或者陰虛,總之體內都存著不少的“火氣”,如果再用熱性的藥物,會使陽更盛,陰更虛,不僅會加重發熱、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