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研究看氣功內涵
氣功的科研始于20世紀50年代。以原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生理教研室徐豐彥教授為代表的科研人員,首先開始了這一工作。50多年來,雖幾起幾落、磕磕碰碰,但還是取得了一批被業內外人士公認的成功。如研究表明,氣功鍛煉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調整神經系統(尤其是自主神經系統)的張力,增強心功能并改善血循環,提高肺活量,調整人體心理,延緩老年人的衰老過程,靜功狀態下還能降低人體的代謝,等等。有人將這些作用歸納為“補”、“通”、“和”三個方面,即強壯身體,增強內臟功能;促進微循環,改善血液及其他體液的流變性;調和人與自然及人體各部的關系。進一步分析,以上氣功的這些作用都是通過發掘人體的潛能而實現的。即所有作用都不是“外源性”的,而是“內源性”的,是練功者通過長期不懈的氣功鍛煉后,激發出來的、人體原本就有的某些潛在功能,氣功鍛煉的作用是使這些潛能顯現出來。
激發人體潛能的關鍵除了上面所說的“操作要點”外,還主要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功法的屬性和特點;二是練功質量的高低,也就是練功要領的掌握程度和練功的認真程度。一般而言,就功法本身而言,難度較高的功法,其發掘人體潛能的作用較大;就練功質量而言,能掌握練功要領且能認真堅持練功者,就可獲得較好的發掘潛能的作用,反之亦然。因此,發掘人體潛能的作用特點是氣功的基本內涵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