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陰不切有多難
前一陣子網絡上有一瘋傳的帖子,說是到了醫院自然分娩的準媽媽在接生時都要有會兒陰上被切上一刀,偶爾例外的都是醫護人員的熟人。究其原因,一是助產士省力能快點接出寶寶,結束接生操作二來會陰切開縫合術可以向產婦收取更多的錢有斂財之嫌。由此,很多準媽媽為了避免“下面”一刀而寧愿要求剖宮產,還有種種對于“這一刀”引起性生活障礙的萬般恐懼也不勝枚舉。一時之間,矛頭直指產科醫院,為醫患之間本已劍拔弩張的關系又增添了一條矛盾,對此,我曾接受過一家媒體的采訪,就這一問題做出了解釋。
常規側切的真相
既然這樣:那為什么要切開呢?還得說說歷史和現實的問題。記得從我讀大學自勺年代起,會陰切開縫合雖有指征這一說,但初產婦確實都一刀切。這些年雖然略為減少,但也在90%以上。究其原因,與“安全”兩字密切相關。會陰切開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胎兒較嬌嫩(如早產)或出現缺氧征象時要盡快娩出; 二是預防會陰條件不理想或準媽媽不好好配合接生者的情況下易發生的嚴重會陰撕裂。輕度的會陰撕裂并無礙,只是傷及皮膚和會陰淺層的肌肉,一般會陰不切都難免會有這種輕微的撕裂傷,很容易縫合和愈合,患者也不會有明顯的痛楚。但嚴重的撕裂就會引起排便失禁,甚至直腸破損,雖然手術也可以修復,但可能會給患者帶來手術痛苦和經濟負擔。一旦因為胎兒較大、會陰組織脆弱或者接生時亂扭屁股沒法保護而造成后遺癥,誰來買單?中國脆弱的醫患關系已經承受不起更多的風險。
確實,常規側切是讓大部分人預防了少部分人的風險,這和濫用抗生素、過度檢查、無醫學指征剖宮產一樣,是中國醫療中無法避免的痛。
中國VS美國
大家可能知道美國的準媽媽在生產時是不做常規會陰切開的,但卻不知道他們的嚴重會陰撕裂率有多高。近一位哈佛大學的婦產科教授來訪,說起即使在啥佛這樣的學府,附屬醫院的會陰嚴重撕裂率也達到5%,患者和醫生都能接受這樣的數字。有撕裂就縫唄,縫失敗再補唄,大家都開開心心的。但她聞及這種情況在中國會被定性為醫療事故,要醫院賠償甚至招來醫鬧,大嘆太不可思議了。美國的情況我也略知一二醫院里接生的永遠都是第一年的實習醫生,所以個個都手把手帶教,嚴重撕裂是家常便飯,但幾乎沒有家屬會火冒三丈,都積極配合醫生的工作。
身邊的故事
我在美國的朋友40歲生個試管嬰兒,醫生讓順產,結果寶寶出生體重9磅半,發生肩難產和中度窒息,會陰也撕裂得蠻厲害,修補了很長時間,住了一周的醫院。我說這在中國還不鬧翻了,他們夫婦十分不解地看了看我,輕描淡寫地表示:“前一胎撕裂更厲害呢,補好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