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日診百號話診道
只要生過病就過醫的朋友都有這樣的印象:一大堆人圍著一位醫生。這種場景在名老中醫坐診的時候,更顯得“壯觀”,我的老師就有一上午看了92個病人的經歷。究其根底,是我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大眾也有“病人越多醫生越好”的從眾心理:醫者聲名鵲起,患者量自然隨之劇增,而后成為醫名更盛的推動力,名聲更盛又再次促進就醫人數的暴漲。
我的老師是位德藝雙馨的“明師”,我也曾問過他的患者的就診感受。說來奇怪,別看老師日診百號,但大多都有效。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面有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患者的精神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大眾信名醫, “看名醫”就已經給自己開具了一張振奮精砷,治愈疾病的心理處方。
其二,中醫臨床的社會學因素起到了促進作用,曾經有一位老前輩說, “在四川行醫,只要從你第一天坐診開始,就守著藿香正氣散加減,堅持五年,只要你不換地方,你就不愁沒患者”。中醫界有句俗話叫“無偏不成名”,老前輩是設計了一個典型的情況來映射中醫臨床中的社會學規律:一方面,大眾對剛出道的醫生都不容易接受,中醫成名時間往往較長,成名前接觸的患者量很少,一個人要想全面精通很難。另一方面,中醫傳統成名的方式是口耳相傳,治愈者往往把與自己情況類似的息友介紹到自己就診的醫生那里。這導致一名醫生的主要患者群的情況類似。于是,一名中醫在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從這一方面突破。在四川盆地,濕熱很常見,但濕熱為病又非常纏綿難治,如果一開始就注意從此著手,就可以在成名之前在專項上積累更多的思考和經驗,也容易接觸到相關病人而有望成名。正是這種社會規律,日診百號的名醫們,其患者群主體的情況往往比較類似,甚至雷同。而名醫對此類情況,早已了熟于心,往往一會即覺,自然可加快診治速度,同時也多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