鈹針器具及其操作手法
《靈樞·九針》載有“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三日钅是針,長三寸半;……五日鈹釗,長四寸,廣二分半;……钅是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綜臺過去的各種療法的優缺點,結臺中西醫療法采取非入路手術,選擇新的鈦合金材料研制成了現代鈹針。應用現代鈹針來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做到了療效好、創口小、損傷小、無痛感。
1、鈹針的規格
直徑0.50~0.75毫米,全長5 -8厘米,針頭長1厘米,0.50~0.75毫米。針柄有2種結構,一種是用鋼絲纏繞的普通針柄,長約3-5厘米。另一種是將鈹針裝在一個長10厘米,直徑075厘米的手柄上。治療時要使刀口線和手柄的平面標記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別刀口線在體內的方向。
2、鈹針治療的常用手法有4種
疾刺法:主要用于針刺軀干、腹背、四肢的皮神經卡壓點。醫者左手拇指按壓在診斷明確的皮神經卡壓點的旁邊,右手用腕力將鈹針按預定好的尺度直t垂直刺入卡壓點,不捻轉,不留針,疾刺速拔的一種方法。進針深度要視患者的胖瘦及病變部位,以及輕、中、重的不同壓痛點,因人因病而異,靈活應用,一般進針深度約為3—5厘米。
點刺法:主要用于卡壓處肌肉組織較薄的頭部及四肢末梢。醫者左手拇指按壓在診斷明確的皮神經卡壓點旁,右手持鈹針垂直在卡壓點上將針尖點刺,不留針,輕點后即迅速出針的一種方法。一般進針較淺,不超過0 5厘米。
刺割法:主要適用于卡壓后有條索形成的皮神經卡壓綜合征。醫者持針刺入預先選定的部位(部位一定要選擇準確)達一定深度后,用針頭的刀刃來回劃割,通常劃動范圍在1厘米左右,以劃破條索為目的,動作要輕巧靈活,不可粗暴。
復式手法:主要適用于卡壓后有條索形成且卡壓部位較深的情況 這種進針方法分為3步。 ①第1步是采用疾刺走,右手迅速將針刺入診斷明確的卡壓部位并一次到位。
②第2步是采用于手法輔助,即用左手拇指在按壓疾刺后,繼而更換捏拿收放彈撥等于法,使局部組織放松,以減少阻力,并且初步讓鈹針與卡壓的條索接觸,確包鈹針刺入的準確性。
③3第3步即在前2步的基礎上,采用刺割法,同上。
松解皮神經卡壓時,將鍍針在壓迫點做局部松解或減壓使得癥狀明顯改善,在鈹針做松解時要注意保護神經和神經束的血管,有助于神經功能的康復。因此與其他療法相比具有不需麻醉、創口小、無痛感、術中對神經周圍組織的損傷少、術后神經周圍形成的瘢痕小、癥狀改善明顯等優勢。且鈹針是用肽臺金所制成,與其他金屬材料相比,它具有硬度高、中溫性能良好、耐腐蝕終久耐用4個顯著的優點,鈹針在皮神經卡壓綜合征中的應用,綜臺了其他療法的優點,尤其是小針刀療法,取其長而去其短,它不但適合在國內基層醫療單位推廣應用,而且作為一種針灸療法,在國外的應用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